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多发伤 液体复苏 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动力学
【摘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多发伤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是ICU常见的危重病,50%~70%多发伤患者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患者有3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内即死亡,约占死亡人数的50%。第2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6-8h内,约占死亡人数的30%。如抢救及时,大部分患者可免于死亡,称为/黄金1h[1],严重创伤早期多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重要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移位等,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如果补液过度,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各脏器严重水肿,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因此寻找一种快捷、有效的监测方法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是至关重要的。 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是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并经过一系列实验校正后,得到的一种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PICCO相对微创,技术准入门槛较低,已被许多学者证明可重复性好且更敏感。PICCO的容量性指标(ITBV、EVLW)相对于传统压力性指标(CVP、PAWP),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前负荷和肺水,更有效地指导液体管理,心血管顺应性、胸腔内压、瓣膜反流对其无明显影响,并可作为协助诊断、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正被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对重症患者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工具,具有简便、微创的特点。 目的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经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放置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过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治疗前(TO)及治疗后6h (T1)、12h (T2)、24h (T3)的HR、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02/Fi02),72h复苏液体量,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d内病死率。结果两组TO时的HR均高于T1、T2、T3,治疗组T2、T3时的H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TO时的CVP、MAP、 PaO2/FiO2均低于T1、T2、T3,治疗组T2、T3时的CVP、MAP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T2、T3时点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72h复苏液体量(14451.7士162.9)mL、呼吸机应用时间(7.1士3.57)h、ICU住院时间(9.5+3.92)d、28d内病死率11.1%,对照组分别为(21520.6+178.2)mL、(15.2+3.79)h、(22.1士4.15)d、22.2%,P均0.05。结论PICCO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多发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72h复苏液体量,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和ICU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多发伤 液体复苏 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59.7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3
- 研究现状、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3
- 1. 资料和方法13-15
- 1.1 临床资料13
- 1.2 监测方法13-15
- 1.2.1 监测方法13-15
- 1.2.2 观察指标15
- 1.2.3 统计学方法15
- 2 结果15-17
- 2.1 两组各时点生理指标比较15-16
- 2.2 两组72 h复苏液体量、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比较16-17
- 3 讨论17-21
- 结论21-23
- 参考文献23-2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26-27
- 综述 PICCO技术的进展及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27-40
- 参考文献35-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学文;莫惠飞;高涛;薛婷媛;颜学滔;;基于不同药物的硬腰联合麻醉对股骨头骨折置换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04期
2 唐胜平;右室舒张末容积测量在创伤病人复苏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年03期
3 杨峰,陈斌;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变化[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4 肖秋生;张斌;潘永;魏华;邓梦华;卫女仲;黄国敏;;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10年01期
5 董化江;罗悦晨;高富合;李国强;刘阳;曹文理;张晶晶;李强;魏路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液体管理[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史卫国;牟晓雯;袁涛;王津文;周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心衰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7 徐向辉;常业恬;李李;张冬梅;;PiCCO与Swan-Ganz导管监测的比较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04期
8 王敏;岳琳莹;;PICCO容量性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2期
9 汪宗昱;朱曦;;脉搏波形分析心排出量容量监测技术[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6期
10 刘松桥;邱海波;杨毅;陈永铭;李家琼;沈菊芳;;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对失血性休克犬容量状态的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17期
,本文编号:1132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13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