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rh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12 08:22

  本文关键词:rh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重组人脑钠尿肽 硝酸甘油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 心绞痛 心肌缺血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摘要】:目的:比较重组人脑钠尿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peptide,rhBNP)与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IT)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连续的符合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伴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CH)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57岁-81岁,平均年龄68.23±6.20岁。入选标准:1、符合2011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of Cardiology,E S C)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2、伴有心功能不全KillipII-III级;3、入院时查血BNP>400pg/ml。(正常参考值<100pg/ml)。排除标准:1、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2、需要紧急行血管重建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低血压(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4、心源性休克:SBP≤90mmHg持续30min以上,外周血管收缩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出汗、尿量减少(<20ml/h)、脉搏细速或需要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5、心脏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或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6、有抗凝禁忌症:近期不规则出血史、出血性脑卒中、6周内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史、有创伤的心肺复苏史(大于10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6个月内有胃肠道出血史、感染性心内膜炎;7、高药物过敏体质;8、需要机械通气者;9、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2倍,血肌酐>2.5mg/dl);10、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创伤、出血性疾病、合并肿瘤者;11、患者或患者家属拒绝参加本项研究者。根据数字化随机表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脑钠尿肽组(rhBNP组,40例)和硝酸甘油组(NIT组,4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 Ⅱreceptorblockers,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当尿量较前明显增多时,及时补钾、补钠。治疗过程中两组可静脉应用去乙酰毛花苷0.4~0.6mg/d;呋塞米20~40mg/d。rhBNP组予rhBNP(新活素,康哲药业)负荷量1.5ug/kg (90秒内静脉推注),以0.0075ug/kg.min泵起,在血压130-90/80-60mmHg范围内,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将rhBNP剂量维持在0.0075~0.030ug/kg.min之间,在6小时内达患者可承受的最大剂量,并维持此剂量连续静脉泵点72小时,然后逐渐减量,24小时内停用。NIT组持续泵入硝酸甘油注射液(北京益民制药),初始剂量10ug/min,在血压130-90/80-60mmHg范围内,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6小时内达患者可承受的最大剂量,并保持此剂量静脉泵点72小时,后逐渐减量,24小时内停用,最大剂量100ug/min。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24小时尿量、NT-proBNP、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总导联数(NST)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ST),通过上述指标,观察rh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改善的有效性;通过对两组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肾损害(血清肌酐升高)等不良反应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的观察,来评价rhBN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将P<0.05(双侧)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吸烟、入院时血BNP水平、Killip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两组血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4h,72h NIT组收缩压显著低于rhBNP组(110.62±8.26mmHg vs.120.68±11.09mmHg,P<0.01),(105.51±8.51mmHg vs.111.31±9.96mmHg,P<0.05)。舒张压治疗后24h,72h NIT组显著低于较rhBNP组(74.33±6.10mmHg vs.78.77±6.56mmHg,P<0.01),(63.37±4.26mmHg vs.68.39±5.44mmHg,P<0.01)。治疗后两组心率较治疗前均减慢(P<0.05),治疗后24h,72h rhBNP组心率较NIT组减慢更明显(80.49±5.20次/分vs.85.00±4.51次/分,P<0.01),(71.43±4.59次/分vs.74.78±4.00次/分,P<0.01)。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P<0.05),,rhBNP组治疗后24h,72h呼吸频率较NIT组降低更显著(19.72±3.50次/分vs.24.00±4.09次/分,P<0.01),(17.47±3.11次/分vs.19.25±3.74次/分,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rhBNP组治疗后24h,72h动脉血氧分压较NIT组升高更显著(93.57±3.20mmHg vs.82.40±5.43mmHg,P<0.01),(96.06±1.78mmHg vs.93.88±2.92mmHg,P<0.01)。 3.rhBNP组与NIT组患者NT-proBNP基线值相似(4517.43±896.00pg/ml vs.4580.08±870.11pg/ml,P=0.752)。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rhBNP组在治疗后24h,72h NT-proBNP水平较NIT组下降更明显(3495.37±542.27pg/ml vs.3736.59±491.83pg/ml,P<0.05),(2702.91±493.34pg/ml vs.3118.11±486.66pg/ml,P<0.01)。 4.用药前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Ⅱ-Ⅲ级:rhBNP组分别为21名(52.5%)、19名(47.5%),NIT组分别为24名(60.0%)、16名(4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99)。用药后72h患者KillipⅠ、Ⅱ级、Ⅲ级:rhBNP组分别为29(72.5%)、10(25.0%)、1(2.5%),NIT组分别为20(50.0%)、11(27.5%)、9(2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5.1周后两组LVEF、LVEDV、LVESV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hBNP组明显好于NIT组(36.60±6.00%vs.33.67±6.11%,P<0.05),(122.94±10.81ml vs.129.61±13.37ml,P<0.05),(78.70±13.94mlvs.86.78±16.58ml,P<0.05)。 6.治疗后72h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NST和∑S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rhBNP组较NIT组改善更明显(2.03±0.45次/天vs.3.00±0.42次/天,P<0.05),(3.63±0.92分钟/次vs.5.00±0.98分钟/次,P<0.05),(3.42±0.87个vs.5.86±1.16个,P<0.05),(4.15±0.68mm vs.6.32±1.92mm,P<0.05)。 7.rhBNP组血肌酐治疗后24h,72h较治疗前下降(107.74±14.15umol/Lvs.120.27±12.07umol/L,P<0.05),(101.35±10.39umol/L vs.120.27±12.07umol/L,P<0.05),NIT组血肌酐治疗后24h,72h较治疗前下降(107.00±14.09umol/L vs.118.00±11.76umol/L,P<0.05),(105.12±12.30umol/L vs.118.00±11.76umol/L,P<0.05),两组治疗后24h,72h血肌酐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量均较前增多,且rhBNP组较NIT组增加更显著(P<0.01)。 8.rhBNP组平均rhBNP维持剂量是0.021土0.006ug/kg.min,NIT组平均NIT使用剂量为63.11土19.66ug/min。 9.两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rhBNP组1例,NIT组4例出现低血压,经调整用量后未再出现。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359)。头痛的发生率NIT组较rhBNP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rhBNP组有7例均在治疗后24h出现低钠血症,NIT组也有8例出现低钠血症,其中6例在治疗后24h出现,2例在治疗后72h出现,给予高盐静脉泵入并嘱其高盐饮食后未再发生。rhBNP组有5例出现低钾血症,均在治疗后24h出现,NIT组也有7例出现低钾血症,其中4例在治疗后24h出现,3例在治疗后72h出现,均静脉补钾及口服氯化钾缓释片后未再发生。NIT组6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rhBNP组0例。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rhBNP组低于NIT组(P<0.05)。两组收缩压维持在130mmHg-90mmHg,舒张压维持在80mmHg-60mmHg的情况下均未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原有肾功能恶化情况。 10.截止研究1个月内发生MACE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衰恶化(Killip分级增加≥1级)、心源性猝死。rhBNP组有2例再发心绞痛,NIT组有5例,rhBNP组有0例心衰恶化,NIT组有2例心衰恶化,rhBNP组有1例心源性猝死,NIT组有2例心源性猝死。 结论: 1. rhBNP比硝酸甘油能更有效的缓解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绞痛及心衰症状。 2.rhBNP比硝酸甘油能更显著的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功能及全身临床状况。 3. rhBNP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1.6;R54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丽;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1期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李天德;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4 奉佳山;急性冠脉综合征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6期

5 张艳,张宁坤;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6 王紫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J];中医研究;2005年05期

7 邓学军,覃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雪,柴艳芬,崔书章,寿松涛;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02期

9 郜玉珍;张颖;;年龄及婚姻状况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2期

10 王艳丽;臧彬;董慧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海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与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海燕;;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庞永诚;刘明;龚瑞芸;陈斌;魏丹霞;杨汝文;;五项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君;陈玉成;宋莹;黄浩;曾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夏鹄;冯凯;刘利峰;张军;王明志;金姗;路浩军;;应用蛋白质谱技术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标记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炳海;吴金;黄鑫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紊乱调查[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邓秋迎;邓燕妹;;急性冠脉综合征“绿色通道”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9 谢培怡;许秀娟;姚宇玫;李静芝;沈盛晖;茅国群;陈瑶;;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何炳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孙进军;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应重视介入法[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周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莎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治疗美欧达成共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闻一;及早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周自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观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飞;拜瑞妥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N];健康报;2012年

7 李杰;警惕无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张旭;新型抗凝药物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伟 向小峰;上海医生解剖急性冠脉综合征[N];健康报;2004年

10 李颖;克赛将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彩娥;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标志物的筛选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康琳;老年人冠心病与衰弱相关性的单中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沈明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年MACE随访的危险分层及STEMI的诊断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陈欣;淋巴毒素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许竹梅;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及他汀类降脂药的抗炎机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戴健;基因、蛋白标记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估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7 杜绮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8 袁敏杰;无创心电标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郭敏;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h分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雪岩;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现状调查、预后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柳;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洁;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宝刚;应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赵东升;缺血修饰蛋白、胱抑素C、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余阳阳;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许晶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明明;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9 卫海松;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潘彩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5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175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