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期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04 14:28
本文关键词: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期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ISS分型 短期预后 影响因素
【摘要】:背景:急性脑梗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而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急性脑梗死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extra-intracraniallarge arteries atherosclerosis)所占比例较高,幸存人群中有一半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 目的:探讨与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连续性登记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新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研究病例,综合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CISS(Chinese Ischemic Stroke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型,详细记录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史资料、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在内的共22个变量。结局指标为该型患者发病第30天和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mRS=3~5分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后,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逐步前进法。 结果:共纳入280例,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143例(51.1%),均为汉族。发病第30天的mRS评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P=0.045<0.05)、脑血管病史(P=0.008<0.01)、球麻痹(P=0.029<0.05)、年龄(P=0.000<0.01)、NIHSS评分(P=0.000<0.01)、同型半胱氨酸(P=0.054<0.1)、白细胞(P=0.036<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00<0.01)和纤维蛋白原(P=0.000<0.01)与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mRS评分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有脑血管病史(P=0.039<0.05)、球麻痹(P=0.048<0.05)、年龄(P=0.021<0.05)、NIHSS评分(P=0.000<0.05)对mRS评分有影响。发病第90天的mRS评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房颤(P=0.034<0.05)、脑血管病史(P=0.016<0.05)、球麻痹(P=0.027<0.05)、年龄(P=0.000<0.01)、NIHSS评分(P=0.000<0.01)、超敏C反应蛋白(P=0.000<0.01)和纤维蛋白原(P=0.000<0.01)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有脑血管病史(P=0.025<0.05)、年龄(P=0.016<0.05)、NIHSS评分(P=0.000<0.05)对mRS评分有影响。 结论:1.高龄、发病时NIHSS评分高、既往脑卒中史是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第30天及90天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球麻痹是发病第30天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2.房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全血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是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期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可能与其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3.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时的脉率、血压、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及颈动脉斑块与急性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期不良功能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存海,吴玉泉,卢小军,吴升,郑伟;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急性假性球麻痹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年06期
2 吴春华;;老年人房颤并发脑梗死45例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朱以诚;崔丽英;华宝来;潘家绮;范连凯;;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随诊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2期
4 王文化,赵冬,吴桂贤,刘军,刘飒,秦兰萍,吴兆苏;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1251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2513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