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17-12-04 16:30
本文关键词: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压监测 特重型颅脑损伤 双侧去骨瓣减压 预后
【摘要】:[目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颅内压监测可提供实时、动态、准确的颅内压数据,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把握手术指征、指导甘露醇等脱水剂应用及其他治疗措施。因此,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使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及颅内压监测探头在我国被广泛使用,该公司颅内压监测探头分为两种类型:单纯型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于硬膜下、脑实质内)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在脑室内)。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被认为是ICP监测的“金标准”,除可以监测颅内压外还可以通过释放脑脊液减少颅内内容物的体积,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两种类型的颅内压监测探头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对照研究较少。本文回顾了山东省邹平县中医院神经外科2010~2014年度5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了两种类型的颅内压监测探头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旨在对于特重型颅脑损伤在进行颅内压监测时对监测探头做出最佳选择。[方法]选择山东邹平县中医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0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其中行脑室型ICP监测探头置入术33例(A组),行单纯型ICP监测探头置入术23例(B组)。两组患者均根据ICP情况给予相应的降颅压治疗,以达到理想的ICP控制及维持合理的脑灌注压。治疗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有建立人工气道指征时行气管插管或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镇痛镇静,头中立位抬高,控制体温、血糖,高渗治疗,肌张力过高时加用肌松剂,控制癫痫,中心静脉压维持在5~12cmH20,脑灌注压维持在60-70mmHg等。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GCS评分、甘露醇使用量及使用天数、术后6个月的预后进行统计学处理。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为675±95g,应用单纯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为785±113g。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0.002(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甘露醇使用天数8.1±2.3天,B组甘露醇使用天数10.3±2.5天,结果P=0.0013(P0.05),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A组中恢复良好(GOS 5分)7例(21.2%),中残(GOS 4分)5例(15.2%),重残(GOS 3分)5例(15.2%),植物生存(GOS 2分)9例(27.2%),死亡(GOS 1分)7例(21.2%)。B组中恢复良好(GOS 5分)2例(8.7%),中残(GOS 4分)1例(4.3%),重残(GOS3分)2例(8.7%),植物生存(GOS 2分)10例(43.5%),死亡(GOS 1分)8例(34.8%)。按GOS 3-5分为预后良好,GOS 1-2分为预后差,将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示P=0.0248(P0.05),故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型颅内监测探头,改变了脱水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模式,对控制急性期颅内高压、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一定临床指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51.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覃重桥;陆伟水;罗红伟;余松祚;谭适;;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阶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华夏医学;2010年03期
2 周文香;王美芝;王素云;;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3 江基尧;亚低温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4 盛罗平;陈仁辉;陆林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血糖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5 冯裕修;高沃光;黄丽梅;陈智国;高振军;;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10期
6 余胜坤;戴文杰;沈红;;外伤性癫痫研究新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1251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2516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