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Sphk1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双重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16 05:33

  本文关键词:Sphk1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双重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堵塞模型 鞘氨醇激酶1 血脑屏障


【摘要】:目的:研究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线栓堵塞小鼠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建立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动物模型(MCAO)。使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PCR)技术检测小鼠脑缺血再灌后皮层Sphk1、Sphk2和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phk1蛋白在皮层缺血半暗带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观察在脑缺血皮层表达Sphk1的细胞类型。将小鼠在缺血再灌注后随机分成溶剂组(Vehicle)和Sphk1的抑制剂5C组,并于再灌注后3h,12h,24h,48h和72h分别给予溶剂或5C(2mg/kg),以1%2,3,5-triphe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的方法检测小鼠在MCAO后24h和96h的脑梗死体积。使用Z-Longa评分方法观察Sphk1抑制剂对MCAO后96h神经功能的影响。使用侧脑室注射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的方法分别特异性地抑制MCAO后Sphk1,Sphk2和TRAF-2的基因在缺血脑皮层的表达,以TTC染色法探讨Sphk1、Sphk2和TRAF-2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通过检测Evans Blue外渗情况及脑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检测Sphk1对MCAO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作用;以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研究MCAO后脑缺血皮层中Sphk1和TRAF-2的作用。 结果:在小鼠MCAO模型中,鞘氨醇激酶1(Sphk1)在脑缺血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RT-PCR结果显示:与对侧的皮层相比,,在小鼠的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Sphk1mRNA被诱导表达,而脑缺血后Sphk2mRNA的水平却没有发生变化;Western blotting显示:在MCAO的动物模型中,小鼠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Sphk1的蛋白也较对侧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法显示:Sphk1高表达于缺血侧皮层的半暗带区域,而且Sphk1主要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标记共定位。TTC染色和Z-Longa神经功能评分的结果显示:Sphk1抑制剂5C、Sphk1siRNA和TRAF-2siRNA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梗死体积,5C能显著提高MCAO后96h的神经功能评分。Sphk1抑制剂5C和Sphk1siRNA能显著抑制脑缺血导致的炎症因子IL-1β、iNOS、MMP9和TNF-α mRNA在缺血皮层的诱导表达。Evans Blue结果显示:Sphk1siRNA增加脑缺血后Evans Blue在脑内的渗出量;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也发现:Sphk1siRNA增加了MCAO后脑内血红蛋白的含量。Co-IP的结果表明在皮层缺血半暗带Sphk1和TRAF-2相互结合在一起。 结论:小鼠MCAO后,在皮层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中Sphk1被诱导表达,抑制Sphk1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和缺血后神经炎症应答,并改善神经功能,但加剧血脑屏障的损伤和脑出血的风险。我们的研究表明Sphk1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双重作用,可能是脑缺血治疗的新靶点。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李虹;冯爱兵;;可乐定减轻缺血性脑损伤[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2年05期

2 刘辉;肿瘤坏死因子-α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年05期

3 廖维靖 ,杨万同 ,杨运煌 ,李丽云 ,刘买利 ,范明;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对大小脑核磁共振成像和波谱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11期

4 刘柏炎,黎杏群;神经干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5 廖维靖 ,杨万同 ,黄一茜 ,刘淑红 ,马子敏 ,范明;大脑中动脉缺血对脑表面血管密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6 潘兴华;贺斌;庞荣清;唐隆旺;李进领;陈系古;;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7 张正龙;唐巍;倪朝民;房慧岭;程杰;管叶明;陈朝晖;张慧;刘成英;;丰富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及研究思路[J];安徽医学;2009年12期

8 周照新;宁显忠;;缺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新医学;2010年01期

9 缪亦锋;邱永明;;诱导缺血性脑损伤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方法及机制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年13期

10 宋远见;刘红芝;温相如;刘永民;;缺血性脑损伤中大鼠海马CA1区热休克相关因子变化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2 王文;艾厚喜;张丽;;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稳态重构作用和机制[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余克威;吴毅;;丰富环境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线粒体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4 王文;艾厚喜;张丽;李林;;缺血性脑损伤重构作用和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5 徐彬;梁顺利;朱敏姿;张宇燕;万海同;;黄芪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6 孙凤艳;陶锋;印克杰;黄娅林;张玲妹;;谷氨酸载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李利华;饶煜;库宝善;;褪黑激素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杨万同;廖维靖;杨运煌;刘买利;;MRI研究当归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可塑性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张彭跃;张琦;田闪;吴毅;白玉龙;高艳琴;胡永善;;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康复运动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促进脑功能恢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廖维靖;范明;杨运煌;李丽云;刘买利;;灯盏花对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早期成像及神经代谢物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白毅;介入细胞自噬过程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衣晓峰;针刺可调节神经节苷脂含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魏开敏;胰岛素的非糖尿病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沈加兰;地平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异同[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厚朴酚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衣晓峰 靳万庆;针刺能促进脑损伤修复[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白毅;抗脑缺血药物研究有待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黄每裕;脑活素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N];健康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石谙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旦出现,启动二级预防![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爱加;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组织分布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2 谢璐璐;基于K-ATP通道研究埃他卡林和美金刚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方三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4 卫国;手性ABP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毕晓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王明军;异丙酚对缺血性脑损伤鼠海马神经元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7 马学盛;清化血浊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马玉侠;针刺调节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胞外信息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9 彭新琦;ABP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10 朱波;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脑氧合状况监测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凤云;微量雷帕霉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楚敏;成年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血管单位重建和白质损伤修复时间依从性的研究以及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血管重建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3 董文哲;增加乙酰胆碱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郑淑立;Sphk1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双重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5 秦安清;不同途径移植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李卓琼;通塞脉方取舍怀牛膝对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朱海荣;淫羊藿苷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及其分子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齐悦如;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时离子稳态失衡的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郑婵娟;当归注射液对脑缺血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94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294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