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P311促进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3 19:10

  本文关键词:P311促进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军医大学》 2012年

P311促进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孙薇  

【摘要】:烧伤是以皮肤热力损伤为始发因素的特殊类型的创伤,创面问题是烧伤的根本问题,如何尽早有效修复封闭暴露的创面是烧伤治疗的根本任务。只有烧伤创面得到及时的封闭与修复,才能有效防止水电解质、营养物质的丢失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创面修复与愈合的研究较多,但至今创面修复与愈合机理仍不十分明确。研究表明,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 ESCs)在皮肤组织损伤自行修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浅度烧伤创面自行愈合主要依靠创面或创周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至损伤部位,并最终发挥创面修复功能。研究发现,表皮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基底膜或毛囊外鞘隆突部等处,它通过表达整合素(整联蛋白,integrin)等粘附分子与皮肤内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如胶原、层粘蛋白(laminin)、纤维蛋白(Fibrin)等结合,而锚定于特定微环境或称为壁龛(niche)的巢穴中。只有在某些外部因素作用下,它才能离开其固有巢穴,,而仅有当ESCs离开其固有巢穴后才具有分裂增殖、迁移等功能。所以表皮干细胞的离巢迁移是其发挥其创面修复功能最关键的步骤。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形成的肉芽组织及早期瘢痕中,P311基因高表达;已有研究证实P311参与多种组织修复,提示P311可能在烧创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强制性高表达P311的胶质瘤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前期试验结果提示P311可促进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迁移,因此推测P311可增强表皮干细胞迁移能力,进而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为了证实这一假设,我们首先用免疫组化方法,探索在动物模型中P311与烧伤创面修复及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关系;再设计并构建P311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分离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创伤模型中观察P311高表达后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研究内容和方法: 1.在小鼠浅Ⅱ°烧伤创面中表皮干细胞表达P311的实验研究 1).小鼠浅Ⅱ°烧伤模型的制作: 使用YLS-Q5超级台式温控烫伤仪致伤C57BL/6小鼠。使用自重500g,底部面积2cm2恒温金属烫头垂直接触小鼠皮肤3s,筛选65℃和80℃两致伤温度。经HE染色观察烧伤皮肤组织学改变,确定小鼠浅Ⅱ°烧伤模型的制作条件。 2).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烧伤创面P311表达情况: 18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在5组小鼠背部制作浅Ⅱ°烧伤创面,伤后6h、12h、24h、48h、72h等不同时相点的创面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取材。以未做烧伤处理的小鼠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取材后迅速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P311表达情况。 3).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烧伤创面新生表皮中,表皮干细胞的P311的表达情况: (1)采用新出生小鼠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1-deoxyuridine,BrdU)方法标记表皮干细胞,于标记7周后制作浅Ⅱ°烧伤创面。72h取材制作蜡块,组织连续切片4μm/张,分别使用的兔抗人P311多克隆抗体和小鼠抗BrdU单克隆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连续切片中BrdU阳性细胞及P311阳性细胞位置关系。(2)上述组织块切片依次使用BrdU抗体和P311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经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标记,分别通过DAB和BCIP/NBT显色观察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表达P311情况。 2.高表达P311对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1). P311腺病毒表达载体及空载体的构建,腺病毒的包装、扩增、纯化、滴度测定 以本实验室所构建质粒pDsRed-P311作为模板,PCR扩增P311基因,并与Myc标签序列连接;以不连接P311基因的Myc序列作为空载对照。二者分别连接至穿梭质粒pAdTrack,在感受态大肠杆菌BJ5183中与骨架质粒pAdEasy同源重组,经PCR技术及特异性酶切技术验证构建的载体。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包装、扩增,根据腺病毒纯化、脱盐、快速滴度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将腺病毒滴度调整一致为1×10~9IU/ml并用于体外实验研究。 2). P311在体外创伤模型中对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应用快速粘附法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将P2代表皮干细胞均匀接种至12孔板,每孔1×10~4个细胞。细胞融合至70%时,按病毒颗粒数:细胞数=100:1加入腺病毒感染细胞24h。继续培养至细胞生长融合90%时,加入抑制细胞增殖的丝裂霉素致终浓度4μg/ml,培养2h后,进行划痕操作。划痕后0h、12h、24h、36h、48h、72h显微镜下观察划痕处细胞迁移情况。每孔选择2处固定位置,每个时相点均在该处拍照,测量划痕宽度,计算细胞迁移距离。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误(x±s)表示,每时相点组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P311在小鼠浅Ⅱ°烧伤创面表达,浅Ⅱ°烧伤创面新生表皮细胞表达P311 1).确定小鼠浅Ⅱ°烧伤模型的制作条件: 根据HE染色结果得出:烧伤温度65℃时,创面的病理诊断为浅Ⅱ°烧伤;同条件下烧伤温度为80℃时,创面的病理诊断为深Ⅱ°或Ⅲ°烧伤。在后续实验中致伤C57BL/6小鼠制作浅Ⅱ°烧伤模型,选用YLS-Q5超级台式温控烫伤仪,致伤温度为65℃,致伤时间为3s,致伤压力为金属烫头自重。 2).小鼠浅Ⅱ°烧伤创面及创周不同时期P311表达量不同 正常皮肤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P311免疫组化染色仅在皮脂腺部位有非特异性阳性信号,其他部位均未见P311表达。 皮肤经浅Ⅱ°烧伤后6h,创面表皮完全坏死,创面部位真皮中未受损毛囊以及新生表皮细胞中可见表达P311的细胞。P311在这些部位持续表达,强度随烧伤后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强,直至烧伤后72h仍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创周区域烧伤后6h,表皮及毛囊细胞即少量表达P311,表达强度在12h达峰后逐渐回落,72h已降至正常皮肤水平。 3).在烧伤创面新生表皮中,表皮干细胞表达P311: 采用BrdU标记表皮干细胞方法,小鼠注射BrdU后饲养至7周,BrdU免疫组化结果可以检测到阳性细胞。(1)连续切片分别经BrdU及P3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发现新生表皮中存在BrdU阳性细胞及表达P311细胞,且二者定位基本一致。(2)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的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2.高表达P311对体外培养的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1).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高表达P31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及空载体构建正确。经包装、扩增、纯化后得到的腺病毒滴度为1×109IU/ml。 2). P311在体外创伤模型中对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实验发现感染腺病毒pAdEasy-P311后,表皮干细胞迁移能力较感染等量pAdEasy-Myc显著增强,这种差异在划痕后各时相点均有表现,并且进行性增加。划痕后12h、24h、36h、48h和72h,P311组表皮干细胞迁移距离[(63.87±10.14μm),(113.30±17.50)μm,(195.12±27.39)μm,(430.38±64.64)μm,(618.60±46.28)μm]与对照组各时相点细胞迁移的距离[(24.56±4.91)μm,(45.92±8.35μ)m,(68.77±10.6)μm,(135.39±24.45)μm,(296.18±64.26)μm]相比差异显著,p0.01。 实验结论: 在体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烧伤创面新生表皮中表达P311的细胞来源于表皮干细胞;体外实验证实强制表达P311可促进表皮干细胞的迁移。因此本实验研究提示P311可能在烧伤后表皮干细胞迁移、创面再上皮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6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石慧颖;张冲;李懿;杨永娟;宋冬梅;陈明;宁海京;刘宇;赵敏;支惠;沈心亮;;感染复数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12期

2 王欣,赵秀兰,古强;应用BrdU免疫组化标记技术的体会[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易绍萱;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彭旭;周丽娜;罗高兴;吴军;;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在人胚肾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共定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36期

4 阎广晖,韦正翔;激光多普勒图像诊断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2年01期

5 刘虎仙;贾赤宇;付小兵;谢晓繁;;表皮干细胞来源、分布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6年03期

6 张庆富;;烧伤医学中的微循环问题[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大伟;烧伤创面治疗药物药效学评价动物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益忠;刘晟;蔡晨;孙业祥;徐庆连;;手指环形Ⅲ度烧伤的不同早期处理方法的初步评价[J];安徽医学;2008年03期

2 徐松涛;李江虹;;59例烧伤死亡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9年05期

3 郭利刚;葛礼正;王凌东;焦洋;刘安军;苏显林;;爆竹火药爆炸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救治[J];安徽医学;2012年04期

4 夏正国;徐庆连;唐益忠;蔡晨;戚伟伟;;特大面积烧伤早期伴有严重低氧血症1例[J];安徽医学;2012年04期

5 张保德;薛忠信;赵遵江;章荣涛;刘勇;任少强;;小儿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治疗体会[J];安徽医药;2009年05期

6 张宏波;;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碘伏治疗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挫擦伤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1年04期

7 余发强;;成批烧伤病人的死亡原因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6期

8 孙乃法;邬香伟;;四肢小面积深Ⅱ度烧伤早期削痂植皮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郑亚立;陈朝凯;;快速补液治疗严重烧伤延迟复苏42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年18期

10 陈鑫;张红艳;;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严重烧伤等应激状态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昭洪;曾涛;;复方地黄软膏治疗烧伤893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董肇杨;刘玉祥;曾勇;张磊;黄磊;;抢救青浦2·21成批烧伤患者体会[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灾难性成批伤早期救治与创面修复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昭洪;曾涛;;复方地黄软膏治疗烧伤893例[A];四川省药学会第七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清华;刘霞;公培欣;;MEBO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溃疡的体会[A];第十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彭金霞;刘萍;;湿润烧伤膏外涂治疗肛周皮肤溃疡[A];第十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创疡论文专辑[C];2008年

6 苏建东;王志学;王珣;谢尔凡;;成功救治连续低压电烧伤合并闭合性心肺脑损伤1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昭洪;曾涛;;复方地黄软膏治疗烧伤893例[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清玲;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陆伟;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在皮肤与脂肪组织再生中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邱学文;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解立新;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5 彭念寅;Pinacidil预处理对损伤心肌细胞线粒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6 肖荣冬;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7 冀凯宏;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周竹娟;转核技术建立可增殖神经细胞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春霞;常通口服液对肠粘连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李德全;离体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热损伤变性后转归及HSP90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春;削痂保留部分变性真皮治疗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李大伟;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李世元;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猪全层皮损的促血管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4 徐卫;实验高压电烧伤肺脏组织ICAM-1、VCAM-1、PECAM-1动态变化及己酮可可碱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戚伟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严重烧伤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6 胡宏;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烧伤大鼠肠道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张秋香;长株潭地区儿童烧伤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8 罗瞳;应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左海斌;新型颗粒状脱细胞真皮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夏章权;hVEGF_(165)/hBD-3双基因修饰BMSCs及其对放创复合伤的促愈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顺宗,吴军,易绍萱,贺伟峰,陈希炜,马兵,罗高兴,丁华野,Peter M.Larsen;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4期

2 刘毅,陈璧,贾赤宇;小鼠不同深度蒸气烫伤模型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3 贾赤宇,陈璧,刘毅;恒温恒压电烫仪[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4 黄孝文,肖红俊,汪吉宝,黄翔;用BrdU标记技术观察大鼠内淋巴囊的S期细胞[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年04期

5 严有望 ,李少安;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现状[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4年05期

6 付小兵 ,孙同柱 ,孙晓庆 ,盛志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面出现干细胞岛现象的方法学鉴别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7 李红华,汪月增,楼方定,周春喜,李斌,靳海杰,史子江;流式细胞仪BrdU/DNA双参数分析法测定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及其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10期

8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特征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9 张仁礼,程树军,李海标;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研究[J];解剖学报;2004年01期

10 宋治远,钟理,仝识非,何国祥;乳鼠窦房结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国强;人类毛囊膨胀部细胞具有生化特性和表皮干细胞的表型[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2期

2 付小兵;李建福;盛志勇;;表皮干细胞:实现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飞跃的新策略[J];感染.炎症.修复;2002年04期

3 牛云飞,路卫,夏照帆;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及鉴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4 李叶扬;利天增;谢举临;祁少海;徐盈斌;卞辉宁;;荷负电气溶胶治疗大鼠烧伤创面后表皮干细胞的变化[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5 牛云飞,路卫,夏照帆,张步涛,韦多,田建广,程大胜;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6 陈东来,庞晓纲;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5期

7 王小兵;王晓健;张宝林;;创伤愈合中bFGF bFGF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表皮干细胞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8 程大胜 ,夏照帆,唐洪泰,田建广,王皓;一种表皮干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9 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10 罗旭,辛国华;表皮干细胞及其在烧伤创面的应用前景[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清玲;刘繁荣;刘德伍;;表皮干细胞向皮肤附件诱导分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孝建;沈雁;张志;曾耀英;李延仓;杨小红;;鼠表皮干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谢晓繁;刘虎仙;付小兵;贾赤宇;;表皮干细胞分离和鉴定的研究进展[A];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冰梅;葛香连;林程琳;宋颖楠;张彦定;;诱导人表皮干细胞向成釉质细胞分化[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朱飞滨;刘德伍;张红艳;彭燕;钟清玲;李勇铁;;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白晓智;张战凤;赵周婷;蔡维霞;石继红;汤朝武;朱雄翔;胡大海;;热损伤后表皮细胞培养上清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表皮干细胞表型转分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陶克;陈璧;丁国斌;谢松涛;王洪涛;胡大海;;联合应用3-甲基-1-异丁基黄嘌呤、胰岛素、地塞米松对人胎儿表皮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杨;李秀兰;华云旗;;表皮干细胞与毛囊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A];第十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彭燕;彭青;蔡爱英;刘德伍;钟清玲;蓝蔚;;表皮干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廖立新;陈刚泉;李国辉;李剑;;以表皮干细胞及脱细胞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献怀;[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张献怀;[N];大众科技报;2009年

3 张献怀;[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陈景荣 钟志勇;[N];广州日报;2007年

5 张献怀;[N];健康报;2009年

6 壮锦;[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本报通讯员 张献怀 本报记者 仇方迎;[N];科技日报;2001年

8 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红河边防支队医院 孟现峰;[N];健康报;2009年

9 肖庆发 张建武;[N];健康报;2006年

10 支勇平 记者 张哲浩;[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德龙;表皮干细胞在不同外界因素下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联群;hTERT基因在人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孝建;鼠表皮干细胞培养体系及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纪世召;模拟干细胞Niche同步实现表皮干细胞扩增与皮肤替代物构建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韩军涛;胎鼠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其在表皮和毛囊再生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李娟;Kruppel样因子4(KLF4)在小鼠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力;生物电场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细胞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李美蓉;表皮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特征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钟清玲;糖尿病大鼠表皮干细胞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赵志力;去分化表皮细胞重获再生表皮能力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薇;P311促进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陈萌;免疫荧光双标法应用于小鼠表皮干细胞分子标记的筛选[D];山东大学;2011年

3 詹日兴;一氧化氮在烧伤后表皮干细胞离巢迁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李云剑;培养基血清浓度对人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兰;龟板有效成分对胎鼠表皮干细胞凋亡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朱飞滨;P物质联合表皮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陈季玲;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及其表皮干细胞变化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8 杨青;毛囊干细胞和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项晓飞;阿片肽及其受体对离体人表皮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方碧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对皮肤干细胞神经分化影响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P311促进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39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