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0 16:32

  本文关键词: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方医科大学》 2014年

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李立恒  

【摘要】: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 Acute Ischemic Stroke)是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急性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迅速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具有起病急和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治疗重点在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闭塞脑血管的再通,迅速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最大限度的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脑细胞功能,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时间就是生命,超早期溶栓治疗已获得充足的循征医学证据并已经在临床推广应用10多年,尽管如此,无论静脉内溶栓治疗还是动脉内溶栓治疗都存在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限制,静脉溶栓的4.5h时间窗太短,大多数患者常因错过治疗时间窗而延误了治疗的“黄金时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只有2%-3%的患者有条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虽然可以延长到6小时,但动脉插管的操作本身会延误给药时间,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而真正获益的患者仍然是少数。血管内机械性治疗(mechanical therapy,MT)近年来正逐渐兴起,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是当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两种有效方法:微导丝、微导管的机械推拉作用与支架网孔的切割作用可以粉碎部分非机化性血栓组织,机械碎栓的作用在于碎裂血栓组织,加快了闭塞血管的再通,增加了溶栓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机械碎栓后泵入溶栓药物可以作用于碎裂的血栓组织,防止血栓残留和继发性脑栓塞的发生;支架取栓则可以将大部分血栓组织直接取出体外,使闭塞段血流尽可能快的恢复,缩短了血管再通时间,同时大大减少了溶栓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溶栓药物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Roth等报道了使用Solitaire AB (ev3Inc,Plymouth,MN)支架进行机械性取栓,术后有90.9%患者有效开通闭塞血管,平均开通时间是(277±118)min,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Castan等报道了采用Solitaire AB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得了90%的血管开通率,治疗时间平均50min,没有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Solitaire AB支架是一种可回收的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目前临床常用的Solitaire AB支架直径为4mm和6mm两种规格,因此,适合治疗的血管直径是2.0-5.5mm,2mm以下的脑血管闭塞则无法行支架取栓术,而微导管碎栓的治疗技术则可以应用到小于1mm的颅内血管闭塞。可见,机械性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AIS各自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然而,对于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比较,目前国内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安全性,旨在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共8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36岁~85岁,中位年龄61岁,按治疗方法分为碎栓组58例,行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24例,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均为3-5h,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入路行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明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及可能存在的颅内、颅外侧枝循环血管,碎栓组58例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5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1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4例,取栓组24例患者通过DSA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3例,碎栓组应用Progreat微导管系统(2.7F)的导丝、导管机械性作用碎裂血栓,再将微导管置于血栓段行接触性溶栓,取栓组应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规格:4mm×15mm或6mm×20mm)置于闭塞段动脉内,支架自然张开和Y阀旁路关闭状态下,多次回撤支架并取出血栓,再经Y阀旁路回抽指引管内有无残留栓子;两组均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将微导管送至靶血管的血栓段内,利用恒速泵注射尿激酶,速度1万U/min,造影复查了解闭塞段血流状况,前向血流达TICI2-3级时结束治疗;两组术后处理相同: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1/12h)抗凝3天,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日,波立维75mg/日抗血小板治疗及依达拉奉保护神经等治疗,所有患者术后三天内复查头颅平扫CT,了解脑梗死范围有无进一步扩大和有无继发性脑出血等。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grade),前向血流达TICI2-3级时血管再通成功,TICI0-1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分别统计患者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3天NIHSS评分,统计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各自组内手术前后NIHSS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符号秩和检验方法,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NIHSS比较与术后NIHSS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率的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率81.0%,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3.3%,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碎栓组血管完全再通(TICI3级)39例,部分再通(TICI2级)8例,血管再通失败(TICI0-1级)1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血管再通率100%(35/35),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35.3%(6/17),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完全再通,4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完全再通,1例患者术中由于微导丝无法通过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段,最终放弃治疗;继发性脑出血2例(3.45%),有1例患者术中出现昏迷,送回ICU经颅内血肿钻孔减压等处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术中靶血管血栓碎裂脱落导致远端分支栓塞出现继发性脑栓塞2例(3.45%),患者症状与术前相比无进行性加重。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TICI3级)17例,部分再通(TICI2级)3例,血管再通失败(TICI0-1级)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血管再通率100%(14/14),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50.0%(3/6),1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完全再通,2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再通成功,有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栓子脱落并分别闭塞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造成继发性脑栓塞,造影复查血流TICI0级,再通失败。 两组患者之间术前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碎栓组58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为5.0±3.6,较术前NIHSS评分值(13.8±2.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取栓组24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后3天患者NIHSS评分为4.0±3.6,较术前NIHSS评分值(13.1±2.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穿孔、脑组织血流再灌注损伤等,本研究中碎栓组1例85岁患者术中出现继发性脑出血,患者迅速昏迷,经颅内血肿钻孔减压等处理后最终死亡;2例出现继发性脑栓塞,患者神经症状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取栓组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有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闭塞患者行支架取栓后出现继发性脑栓塞,患者神经症状无进行性加重表现;两组患者均未见动脉夹层、动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1、Solitaire支架取栓与微导管碎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支架取栓组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出血严重并发症,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的设备条件和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微导管碎栓组血管再通成功率不低于取栓组,临床操作中,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 2、临床上应根据闭塞血管部位、发病时间、患者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使临床实践更为客观、科学。 3、患者卒中类型及操作医师的临床经验是影响手术成功和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R81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春;白卫星;吕会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当代医学;2011年14期

2 钟高贤;朱文珍;王伟;夏黎明;王承缘;杨波;潘邓记;姜亚平;;磁共振DWI、PWI和MRS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J];放射学实践;2006年06期

3 钟高贤,王伟;脑梗死半暗带的临床界定[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4 李慎茂,凌锋,缪中荣,朱凤水,吉训明,李斗,王默力,华扬;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2期

5 杨俊;郑俊;宋永斌;徐江涛;;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卒中后6~9小时动脉溶栓治疗27例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12期

6 邱立军;卢洁;李坤成;;脑缺血半暗带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6期

7 邵秋季;朱良付;李天晓;;急性重型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型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年09期

8 王亚冰;缪中荣;焦力群;李慎茂;朱凤水;吉训明;凌锋;;单中心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576例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2期

9 张红梅;蒯洁;;绿色通道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9期

10 王冰;翟秀文;孙鹏;魏原勇;;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宗胜;程宜福;;脑梗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2期

2 赵伟丽;单百会;崔其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3 马荣耀,石军峰,王天才,杨玉坤,朱新臣,王相阁,秦鸥,张红芳;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10期

4 姜桂生,曲怀谦,贾秀华,梁建华,许建新,王兴臣;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九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5 梁华峰;王宏;张云霞;刘春红;余鹃;;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年16期

6 史跃;孟宪俊;王忠勋;崔益钿;蔡廷江;王振德;朱丽丽;栾智勇;;机械碎栓联合液体冲击法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J];东南国防医药;2008年06期

7 宋娜;陈晓欢;杨肖群;;76例老年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并发症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2期

8 李艳玲;;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23期

9 孟大英;;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2期

10 林丰;温红梅;;塑胶卡通玩具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运俊;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幕上单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变化[D];郑州大学;2011年

2 夏应祥;靳三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陈世林;肝非高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微;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颅内外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张加英;针刺督脉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Caspase-3、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杨小旺;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李志波;窦神经阻滞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防治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陈若伟;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脑代谢物变化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6 姜磊;支架置入术与内膜切除术比较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7 叶子明;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8 赵静玉;DWI、ADC、MR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及缺血半暗带判断价值[D];延边大学;2009年

9 宋慧珠;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马翠苓;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趋化因子CXCL16水平与微栓子检测的相关性[D];青岛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叶泳松;周懂晶;邓时贵;刘岘;桑池学;;急性兔脑缺血模型磁共振波谱的实验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年01期

2 林东虎,孙德津;MR扩散及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5年05期

3 罗燕华;洪蝶玟;蔡志雄;陈平;朱稚丹;陈少敏;马贵洲;;护理干预对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年01期

4 王琳;宿英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预测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6期

5 蔡业峰;贾真;张新春;招远祺;王立新;郭建文;欧爱华;梁伟雄;裴建;黄燕;黄培新;;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6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7 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薛静;高培毅;刘梅丽;于兰;;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成像不匹配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8 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薛静;高培毅;刘梅丽;于兰;;临床核磁弥散成像不匹配对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4期

9 张苗;卢洁;李坤成;;磁共振波谱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4期

10 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李思颉;凌锋;吉训明;;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2期

2 史跃;孟宪俊;王忠勋;崔益钿;蔡廷江;王振德;朱丽丽;栾智勇;;机械碎栓联合液体冲击法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J];东南国防医药;2008年06期

3 唐永刚;齐立;俸军林;刘开祥;谌艳芳;廖小明;;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胡发云;汪健;岳炫烨;叶飞;秦碧勇;陈光辉;席刚明;;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04期

5 高明春;史跃;朱芳;孟宪俊;王秀丽;丁红艳;;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6 史跃;高从敬;孟宪俊;蔡廷江;朱丽丽;陈艳丽;栾智勇;王振德;;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05期

7 柴建中;张树雄;李震;;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36期

8 李立恒;江桂华;肖承江;陈延;方金;;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对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齐立;李慎茂;俸军林;唐永刚;焦力群;;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车军;崔瑛;吴浩;吉训明;;静脉窦血栓形成急性期机械碎栓联合药物溶栓治疗3例[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徐程华;王志敏;;CT灌注指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发病6小时外急性颈内动脉闭塞一例[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涛;机械碎栓结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立恒;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4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