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质网应激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Salubrinal 内质网应激 非折叠蛋白反应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最近在许多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都发现,内质网应激在脑损伤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抑制内质网应激可对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将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模型,探讨内质网应激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相关性,并使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Salubrinal进行干预,初步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一,对SD大鼠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制备心脏骤停模型并成功进行复苏,分别在造模前和复苏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内质网应激标记物(GRP78和XBP-1)和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CHOP和caspase12)的表达趋势。实验二,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sham组:仅进行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置管操作;(2)Sal+CPR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制备心脏骤停模型并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在造模前30分钟,腹腔注射Salubrinal (Sal,1mg/kg),(3) DMSO+CPR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心外膜法制备心脏骤停模型并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在造模前30分钟,腹腔注射等量的DMSO。心肺复苏后24小时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情况,利用NDS评分系统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随后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后续研究:①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内质网和线粒体的损伤情况;②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情况;③免疫组化观察各组海马CA-1内质网应激标记物(GRP78和XBP-1)和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CHOP和caspase12)的变化;④Western blot方法检查各组大鼠脑皮质eIF2α、p-eIF2α、CHOP和caspase12蛋白的变化情况。⑤提取各组大鼠脑皮质线粒体,化学发光法测定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s, mPTP)变化情况;⑥取各组大鼠脑皮质制作单细胞悬液,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内Ca2+浓度变化情况;⑦取各组大鼠脑皮质组织通过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一,心肺复苏后,GRP78、XBP-1、CHOP和caspase12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复苏后持续增加。实验二,①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在复苏后24小时NDS评分均明显增高(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大鼠NDS评分显著降低(P0.05);②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凋亡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P0.01)):③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海马内质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大鼠海马内质网损伤明显减轻;④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海马CA-1区GRP78、XBP-1、CHOP和caspase12的表达明显增强,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减少了XBP-1、CHOP和caspase12的表达强度,增加了GRP78的表达;⑤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皮质线粒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Sal+CPR组大鼠皮质线粒体损伤明显较DMSO+CPR组减轻:⑥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皮质的p-eIF2α/eIF2α、CHOP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明显减少CHOP和caspase12蛋白的表达(P0.01),增加p-eIF2α/eIF2a的表达;⑦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皮质线粒体mPTP明显增加(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皮质线粒体mPTP显著下降(P0.01);⑧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大鼠脑皮质单细胞悬液中Ca2+浓度均明显上升(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大鼠脑皮质单细胞悬液中Ca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⑨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的SOD活性下降(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SOD活性增高(P0.01)。⑩与sham组相比,DMSO+CPR组和Sal+CPR组的MDA活性增加(P0.01):与DMSO+CPR组相比,Sal+CPR组MDA活性降低,(P0.01) [结论]内质网应激参与了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预先Sal处理可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后24小时神经功能损伤,可能与其抑制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减少钙超载,同时抑制氧化应激和保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on brain injury ,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brain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 ) . Methods :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1 hour , 3 hours , 6 hours , 12 hours and 24 hours after th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by percutaneous electric stimulation . MDA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 Compared with sham group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intensity of GRP78 , XBP - 1 , CHOP and caspase12 in the hippocampus CA - 1 in the group of DMSO + CPR and Sal + CPR groups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DMSO + CPR group , the SOD activity of the Sal + CPR group increased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 the activity of MDA in the DMSO + CPR group and the Sal + CPR group increased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DMSO + CPR group , the activity of MDA in the Sal + CPR group was decreased , ( P0.01 ) . Conclusion : The stres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s involved in the brain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pre - Sal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24 - hour nerve function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which may inhibit excessiv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 reduce calcium overload , and inhibit oxidative stress and protect mitochondrial func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巍;心肺复苏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年04期
2 赵兴门;心肺复苏25例成功经验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4期
3 卞雪平,谢燕,苗菲;心肺复苏的经验及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4 郭秀玲,温春娟,郭贵;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01年07期
5 朱红阳,李冬玲;心肺复苏成功4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代京美,王华卿,张娟;心肺复苏成功病人脑复苏的治疗[J];青岛医药卫生;2002年05期
7 陆将,柴青焕,何保健;电击伤后心肺复苏成功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8 申屠光明,李新禾;心肺复苏90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年03期
9 史淑英,白春娟;心肺复苏中两种给氧途径疗效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12期
10 申姝;努力加强和提高心肺复苏时脑保护[J];实用全科医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瑛;岳茂兴;郑琦涵;冯斌;尹进南;杨晓峰;顾新刚;毛商;苻耀华;沈亚萍;;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应用78例的体会[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2 张万里;项公强;张孚贺;吴显春;;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立祥;;心肺复苏共识再认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章平;陈寿权;李惠萍;黄唯佳;程俊彦;;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仪;;猝死的心肺复苏抢救[A];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6 杨壁卿;雷陈敏;;影响心肺复苏因素探讨——附513例心肺骤停调查[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杨立宪;;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刘保池;李富琴;;竞赛—普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有效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9 何宜斌;陈伯钧;吴樱英;;“团队急救”和“环节规范”提高120出车心肺复苏效率[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远龙;钟敬泉;陶文;侯雪梅;孟祥林;张运;;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效果的评定[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小飞邋陈军;心肺复苏时应注意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石月红;社区志愿者接受心肺复苏培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吴卫红 鲁东;心肺复苏尚有四道难题待解[N];健康报;2010年
4 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王立祥;解读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N];健康报;2013年
5 楚杰;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记者 高新军;中药注射剂用于心肺复苏获国际期刊认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王立祥 程显声;超长心肺复苏应予重视[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北京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 孙长怡;急救“生存链”第二环节——早期心肺复苏[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记者 黄蓉芳 实习生 贺思洋 通讯员 邓奕茂 宋忠雷;心肺复苏 把握黄金4分钟[N];广州日报;2012年
10 罗刚;心肺复苏现代概念[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锦程;内质网应激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黔艳;S100A8/A9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马宇洁;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改变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张和华;胸阻抗信号监测心肺复苏质量的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李永勤;心肺复苏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6 潘昊;外源性硫化氢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浙;颈部降温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减轻心肺复苏后兔脑损伤及抑制凋亡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8 王大伟;开心胶囊预处理抗犬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及心肺复苏后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陈娣;H_2S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宋凤卿;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负面效应及低温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胜勇;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李研;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梁冬梅;20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陈勃翰;心肺复苏中胸阻抗信号的自动监测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宋守宗;补益开窍法在改善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中的价值[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谢馥懋;不同时期院内成人超长时程心肺复苏效果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姬风庆;心肺复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8 周静;基于教育游戏的初中生心肺复苏培训方案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金金花;心脏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国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6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48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