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中重型颅脑损伤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验证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0 00:30

  本文选题:颅脑损伤 切入点:中医药疗法 出处:《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工作计划和要求,对中西医结合颅脑损伤诊疗方案进行验证,确定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非随机、多中心、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并按诊疗方案进行中医综合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4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Glasgow(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安全指标等,并进行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结果颅脑损伤方案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总有效率达58.1%,无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颅脑损伤验证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是一套疗效可靠、安全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firm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according to the work pla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key specialties (special diseases)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with non-random, multi-center, self-control meth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ree weeks were used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four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scores of Glasgowski GCS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nd safety indexe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GCS scor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dium scal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scheme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onclusion the verification scheme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is a reliable and saf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基金】:广西科技攻关计划(桂科攻1298003-3-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技项目(No.GZKZ10-106);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经费课题(No.Z2012116)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鑫,李茂林,胡继文,王祝峰,马勇;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82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2 姜汉刚,来云南,杨红武,胡平周;重型颅脑损伤48例72h内的救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3 章翔;重型颅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救治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1年08期

4 肖绪林,刘敬业,张赛,苏晨方;自行车交通事故致重型颅脑损伤131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1年12期

5 陈善固,余玉银,曾胜田;基层医院救治重型颅脑损伤204例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5期

6 姜宝满;2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01年02期

7 牛丽果,胡素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刘玲,侯莉凤,智浩;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过淑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监护及护理[J];创伤外科杂志;2001年S1期

10 邓康培;基层医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6例体会[J];广东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鞠东辉;;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并发症的防治[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郑绍俭;熊建平;邱政;陈晟;;重型颅脑损伤后二次脑损伤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蒋永进;杜朝亮;陈敢锋;王跃胜;方军康;袁云鹏;许国锋;崔海宁;;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510例救治经验[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费舟;章翔;高大宽;刘卫平;李兵;付洛安;张剑宁;蒋晓帆;贺晓生;王彦刚;;重型颅脑损伤4462例诊治分析[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程磊;姚鑫;黄慧玲;王辰;莫丽冬;;血栓弹力图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障碍研究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许建强;吴志强;田小运;孙永东;黄鑫;邢士濂;;院前救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结局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杨树忠;赵鸿鹏;吴庆沿;于尚进;;交通事故致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伤48例救治体会[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隋德华;李克;王波;李建民;李泽福;;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29例的救治体会[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春艳;姚雪;徐丽;;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费舟;章翔;高大宽;刘卫平;李兵;付洛安;张剑宁;蒋晓帆;贺晓生;王彦刚;;现代重型颅脑损伤诊治策略的解析[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金磊;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肖朝文;创新重型颅脑损伤治疗途径[N];大众卫生报;2014年

3 于海源;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韩建中 雷永升;刺刀扎进颅内 304起死回生[N];大众科技报;2000年

5 韩建中 张献怀;刀刺颅内死里逃生[N];中国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建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李梅;脾源性炎症反应在重型颅脑损伤大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王其平;PbtO2联合ICP监测技术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杨东斌;吸烟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发肺损伤的影响及穿心莲内酯在吸烟诱发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障碍研究中血栓弹力图的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静;二次脑损伤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及治疗策略[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全恒;重型颅脑损伤101例治疗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刘建平;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王建莉;分类和回归树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6 曹新亮;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策略—32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7 王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Marshall CT分级预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曹旭华;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刘焕亭;重型颅脑损伤100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监测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孙陟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相关风险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6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636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0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