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5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
杨瑞华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ACLF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并积累中医对ACLF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认识与经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和对照组(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症治疗)。观察时间:0-8周,观察指标:病死率、有效性评价、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等)、中医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计数。结果:1、临床研究:(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全部纳入ACLF患者共60例,治疗8周后,共死亡9例,总病死率15%;其中试验组死亡4例,病死率10%,对照组死亡5例,病死率25%,经比较,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试验组临床治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4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ACLF患者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治疗4周后,试验组在治疗TBIL、DBIL、AST、CHE、PT、PTA%、TG、Tch、血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中TBIL、PT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在治疗TBIL、DBIL、 AST、PT、PTA%、TG、Tch、血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中TBIL、DBI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症状的改善:试验组在改善身目黄染、乏力、恶心呕吐、纳呆、尿黄、腹胀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2、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1)第4周ACLF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与0周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计数均高于第4周,与第0周各细胞计数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试验组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外周血NK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CLF患者死亡组中T细胞亚群各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均低于存活组,两组CD3+、CD4+、CD8+T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证型组间T细胞亚群各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气虚瘀黄组NK细胞明显低于湿热瘀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ACLF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3) ACLF患者存细胞免疫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ACLF的发病和进展;T细胞亚群计数可能与ACLF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ACLF虚证患者免疫功能可能低于实证患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瀚旻;张军;姚欣;盛国光;詹;计洋;辜建勋;徐建良;曾映荷;杨帆;肖琳;辛伟;龙琦;高翔;朱清静;时昭红;阮连国;杨家耀;李长春;吴洪斌;陈盛铎;罗欣拉;;“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秀;崔利娟;陈煜;张秋云;;截断逆挽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8、caspase3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年01期
2 黎志良,谢俊强,崇雨田;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及重型的疗效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3年02期
3 江承柏,贺江平;行气破血法治疗重度黄疸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46例分析[J];光明中医;1995年01期
4 石清兰;毛德文;张荣臻;龙富立;;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彭辉;常琳;王磊;陈敏;;NK与NKT细胞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分析[J];重庆医学;2013年31期
6 张兵;杨丽莎;唐美媛;张敏;聂琳;;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证候虚实分类与T、B及NK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4年06期
7 杨健芳,吴轰;保元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调节的作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毛德文;;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7年01期
9 扈晓宇;张扬;陈果;钟森;范昕建;;大剂量清热化瘀中药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存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年02期
10 汪承柏;重视慢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缨;中药免疫调节剂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2 佘世锋;侯江涛;杨晓军;;中医五联疗法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杜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探讨[J];北京中医;1999年04期
4 朱浩然;顾尔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炎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年12期
5 侯艺鑫;杨志云;王宪波;;解毒凉血方对肝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和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8期
6 朱云;李筠;;慢性重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9年04期
7 吴其恺;;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9年05期
8 李筠;;内毒素在肝衰竭形成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J];传染病信息;2010年05期
9 郭丽颖;雷金艳;俞唐唐;贾建伟;李秋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医用药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0年05期
10 宓余强;伍喜良;曹武奎;李秋伟;;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状与舌脉象聚类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及治疗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孙亚男;中风病“毒损脑络”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陈兰玲;解毒化瘀宣肺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4 张晓刚;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隐证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5 刘亚梅;疏肝健脾补肾方对CHB患者、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陆定波;乳黄制剂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7 朱明添;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魏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系统评价及愈肝解毒汤治疗肝损伤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来要良;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刘慧敏;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杜娟;肝毒清颗粒对内毒素血症肝损伤大鼠蛋白质谱表达的干预作用[D];泸州医学院;2011年
3 张雷;北方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军;HB-H-7树脂血液灌流吸附犬内毒素血症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彭春荣;大承气汤与大黄酸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廖雪姣;“血瘀证”与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孙凤霞;肝硬化腹水肠源性内毒素症的证候特征、病机及中药治疗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汪厚祥;复方柴胡郁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9 张娅;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6年
10 来要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临床特征及中药治疗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莹;孙琳;李鹏;刘晖;丁惠国;;外周血及肝组织T细胞亚群、N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北京医学;2010年09期
2 刘丽花;孙凤霞;刘秀林;夏蓉;车念聪;;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7期
3 ;The Roles of Innate Immune Cells in Liver Injury and Regeneration[J];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7年04期
4 郑欢伟;贾继东;;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7年03期
5 陈黎明;叶文华;王陆军;徐长江;耿华;李元元;陈菊梅;;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7年04期
6 辛绍杰;邹正升;李保森;赵军;徐东平;陈黎明;邢汉前;金磊;王福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各亚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特点[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刘增利;吴文秀;张秋云;;“截断逆挽方”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ET、TNF-α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4期
8 毛德文;邱华;余晶;黄古叶;胡振斌;;解毒化瘀Ⅱ方对实验性肝衰竭大鼠肝脏坏死面积及肝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6年04期
9 唐翔宇;杨丽莎;唐美媛;欧阳清;吴淋玲;辛胜;张兵;张敏;;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05期
10 赵阳;;NKT细胞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明;肝衰竭预后判断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年06期
2 刘沛;肝衰竭发生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09期
3 ;肝衰竭诊疗指南[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4 郑欢伟;贾继东;;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7年03期
5 范振平;张文瑾;;老年肝衰竭临床特点[J];传染病信息;2008年05期
6 葛宗成;许慧阳;侯为顺;喻艳林;章顺国;;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年05期
7 杜宁;庄永龙;胡瑾华;刘晓燕;岳小敬;王会;崔志飞;周渝霞;郝玉清;王慧芬;;肝衰竭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J];传染病信息;2009年05期
8 ;《肝衰竭诊治进展》简介[J];传染病信息;2011年02期
9 唐荣国;孙皆齐;;肝衰竭预后与不同因素关系探讨[J];疑难病杂志;2011年10期
10 李梦东;聂青和;;肝衰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金秋;;肝衰竭治疗现状和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2 王艳丽;;78例肝衰竭继发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芃;项晓刚;谢青;;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4 杨微波;;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玉溪市第十三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宇明;;肝衰竭处理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肝衰竭诊疗指南[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黄建荣;;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肝衰竭诊疗指南[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黄建荣;;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士俊;陆宪中;宋修光;朱宝焕;张风鸣;;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45例[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欣 张芸;[N];科技日报;2013年
2 段钟平;[N];健康报;2007年
3 王丽;[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N];健康报;2012年
5 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N];健康报;2013年
6 孙国根;[N];中国医药报;2013年
7 通讯员 严晓慧 记者 孙国根;[N];健康报;2011年
8 麦迪信;[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慧;[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禤影妍;[N];健康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南;肝衰竭预后临床研究及相关网络数据库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李雷;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与脓毒症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3 丁琳;自然杀伤细胞在病毒性肝衰竭中的作用及趋化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邱丽媛;组织工程化肝脏体外构建及体内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魏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系统评价及愈肝解毒汤治疗肝损伤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吴凡;基因沉默对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邹勇;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病毒诱导的肝衰竭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江敏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在治疗肝衰竭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晓静;65例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预后评估及中医辨证论治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阳乔;单核/巨噬细胞在肝衰竭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石荣亚;血清IL-21在各型慢性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慧;男性慢性肝病和绝经后女性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4 谢桂娟;西南地区肝衰竭病因构成及其与预后的关系[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张春裕;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牛丹;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李蓥;影响肝衰竭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志远;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术前标准残肝体积与术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黄翩翩;儿童肝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永;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衰竭的治疗作用探讨[D];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16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