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04 21:09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分析深部出血转化与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了解不同梗死部位出血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无出血转化、深部出血转化和非深部出血转化分成三组进行基线特征及神经功能结局的比较。三组间连续变量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多组卡方检验,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2例患者纳入分析,82例(28.1%)发生出血转化,其中深部出血47例(57.3%)、脑实质血肿型19例(6.5%)、出血性脑梗死型63例(21.6%);症状性出血8例(2.7%)。三组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以及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后发现基线NIHSS评分(OR=1.126,95%CI:1.063~1.193,P0.001)和收缩压(OR=0.982,95%CI:0.967~0.998,P=0.025)是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未发现非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出血转化是影响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91,95%CI:0.133~0.640,P=0.002)。结论: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收缩压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深部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深部出血转化提示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in different site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difference of neurolo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o analyz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nd non-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t different infarct sites on the outcome of nerve func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from June 2009 to Ma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no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nd non-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the baseline features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ontinuous variabl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nd multi-group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lassified variabl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eeding trans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 Results among 292 cases, 82 cases (28.1%) had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47 cases of deep hemorrhage (57.3%), 19 cases of cerebral parenchymal hematoma type (6.5%), 63 cases of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type (21.6%) and 8 cases of symptomatic hemorrhage (2.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baseline NIHSS scor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After correction, baseline NIHSS score (OR=1.126,95%CI:1.063~1.193,P0.001)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R=0.982,95%CI:0.967~0.998,P=0.025) we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factors of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N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n-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were fou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R=0.291,95%CI:0.133~0.640,P=0.002) for neurological outcomes 3 months after thrombolysis.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baseline nerve function defect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redicting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deep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tients have poor neurological outcome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12H09001)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13C13G2010032)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悦涵;楼敏;朱仁洋;严余清;陈智才;丁美萍;;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降低出血转化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0期

2 玄丽慧;张娴娴;易琼;景坚;沈雪;徐亮;陈应柱;李军;朱艳;;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0期

3 郭芳;谢琰臣;张拥波;李继梅;;糖尿病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05期

4 黄银辉;林友榆;陈振杰;蔡若蔚;涂明义;;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115例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3年20期

5 杨帆;王宝军;;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S5期

6 陈淼;朱静芬;刘鸣;刘佳福;江少伟;王海嵘;潘曙明;;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预后影响的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3年05期

7 杨明辉;;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2期

8 马召玺;王万华;张炎;曹勇军;赵合庆;;10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年01期

9 刘勇;韩军良;何君宏;刘增艳;赵钢;;中青年单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慢性闭塞后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10 刘少东;林红雨;常春丽;;颈动脉粥样硬化MSCTA表现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世坚;火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秦文;视觉剥夺后脑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3 陈涓;一站式CTP-CTA与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王慧;多尺度光声显微成像用于在体微循环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赵海军;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血管单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张健莉;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浆和肽素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海鸽;脑梗死患者的Willis环形态与梗死部位及证候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苏楠;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余列;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新血管形成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4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王佼佼;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方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周蕾;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碧月;影响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曾艳;双源CT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林琳;慢性期脑桥梗死患者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多模态f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晓东 ,刘新英;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诊断的可靠性[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年02期

2 王康,罗本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0期

3 李永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年01期

4 曲东锋;;伴有动脉高密度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6期

5 王少石;;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1期

6 王艳国;刘国荣;李得春;;血浆基质蛋白酶-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陶庆玲;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转化[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年06期

8 吕晓侠,吴承志,董少军,王靖东,马锐;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15例临床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9 高宗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变[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年06期

10 王艳国;刘国荣;;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国;;血浆基质蛋白酶-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汪一琪;蔡勇;钟兴明;阳建国;;脑梗死后出血转化21例临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曹心慧;刘鸣;;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关系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治疗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李敬诚;杨清武;杨红;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向静;;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德任;郝子龙;陶文丹;孔繁一;刘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曹心慧;刘鸣;;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关系的系统评价[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样肽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思睿;章军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黄小钦;樊春秋;贾建平;马青峰;;院前洛杉矶运动量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TA血管成像血管闭塞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文;依诺肝素:有效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TE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3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4 驻京记者 王丹;卒中防治走向规范化[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王拥军邋郑华光;卒中一级预防意义大于二级预防[N];中国医药报;2008年

6 王拥军 方彤;卒中急救需“迅时行动”[N];健康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伟;医保目录内药品能够保证脑血管病人的治疗[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8 罗刚;内科急症更易引发静脉血栓[N];健康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颖;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指南出台[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白毅;卒中溶栓治疗要把握最佳时机[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本国;脑微出血的MRI影像、临床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系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健莉;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浆和肽素水平对远期预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5 卑贵光;脑梗塞出血性转化的MR分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邢英琦;去铁敏减轻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出血性转换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林琅;白质疏松缺血损伤机制的神经病理与神经影像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8 宋玉强;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大鼠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对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林念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预后影响因素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文肖;三种血浆生物学标志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肖洁;梗死后出血转化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其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3 苏楠;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万志文;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王雷;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王馨莹;DWI-ASPECTS和MRA-CBS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预测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孙量;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幅度对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2年

8 王妮;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杨艳;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罗少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1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251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