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体内示踪及其促进肝损伤修复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4 16:03
【摘要】:肝硬化对人类健康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原位肝移植是唯一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方法,但供肝缺乏、费用高昂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大量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能够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临床探索性研究发现,,自体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地促进肝脏疾病的恢复。 目前用于肝脏疾病治疗的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及未分类的混合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MSCs和HSCs都能改善肝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但目前尚不清楚哪一种干细胞效果更好。此外,干细胞治疗骨损伤、糖尿病和心脏病的研究提示,MSCs和HSCs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但在干细胞促进肝损伤恢复的过程中,MSCs和HSCs是否发挥协同效应仍未见报道。 本研究拟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雄性小鼠分离纯化MSCs和HSCs,将这些细胞单一和两者组合之后移植给同品系肝损伤雌性小鼠(CCl_4肝损伤模型,不表达GFP),进而对比观察两种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示踪及其促进肝损伤修复的作用与机制。 实验目的 1、观察骨髓来源的MSCs和HSCs移植后在肝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比较两种干细胞向损伤肝脏归巢的能力; 2、对比分析骨髓来源的MSCs和HSCs促进小鼠肝损伤恢复的效果,观察MSCs和HSCs有无协同作用; 3、初步明确MSCs和HSCs促进小鼠肝损伤恢复的机制。材料和方法 1、取GFP转基因小鼠(雄性小鼠)的骨髓,利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分离MSCs,利用流式分选技术分离纯化HSCs; 2、借助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和成骨成脂诱导等方法对分离的干细胞进行表型和功能鉴定; 3、用CCl_4制备肝损伤小鼠模型(雌性小鼠)。将正常小鼠或肝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五组,一组接受MSCs回输,一组接受HSCs回输,一组接受MSCs和HSCs混合细胞回输(按1:1比例),一组作为空白对照,一组作为模型对照组,每只小鼠接受的细胞数量为1x106; 4、通过小动物荧光成像技术、荧光细胞示踪和PCR检测Y染色体序列等技术,比较移植的干细胞在小鼠各个主要脏器的分布,观察干细胞向损伤肝脏的归巢能力; 5、通过生存分析、肝组织HE染色及血清学检查等方法比较MSCs和HSCs促进肝损伤修复的效果; 6、通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肝纤维化及纤维化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7、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损伤肝脏中的定植; 8、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干细胞移植对肝细胞再生能力的影响; 9、通过ELISA方法检测干细胞移植对小鼠体内多种生长因子及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果 1、分离鉴定GFP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及HSCs 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出MSCs。第一代的MSCs在显微镜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荧光强度不均匀。当体外培养至第三代时,MSC细胞大小及形状较规则,荧光强度也较均匀。绝大多数细胞表达CD90(95.2±6.1%)、CD29(85.6±3.5%)、CD105(96.5±4.3%)、CD45(6.3±2.2%)、CD34(7.2±1.8%)和CD80(3.8±1.2%),符合MSCs表型。功能试验显示,MSCs可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我们成功获得了MSCs。同时,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分选获得了HSCs。 2、MSCs和HSCs的体内示踪 当把MSCs、HSCs及两者等比例混合的细胞(MSCs+HSCs)通过尾静脉注入肝损伤小鼠或正常小鼠,GFP信号首先在小鼠肺内蓄积,2h后GFP信号在肺内开始逐渐减弱,之后开始在肝脏和脾脏中蓄积。在接下来的观察时间内GFP信号强度在肝脏中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然而脾中的信号强度从7d开始减弱。肾脏中的GFP信号强度几乎检测不到。三组中GFP强度变化趋势一致。肝脏中的GFP信号在MSCs组较HSCs组及MSCs+HSCs组显著增强,提示MSCs较HSCs向损伤肝脏的归巢能力更强。此外,无论是MSCs还是HSCs,在4w时在肝脏中的蓄积都比2w时要多。Y染色体示踪的结果与GFP示踪结果相似。 与接受干细胞的正常小鼠相比,在所有的观察点上,肝损伤小鼠肝脏内的GFP信号均显著增强,提示肝损伤是诱导干细胞向肝脏归巢的重要因素。 流式细胞术分析及Real-Time PCR发现,MSC(培养至第三代时)上的CXCR4(干细胞的归巢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HSC。 3、MSCs和HSCs促进肝损伤修复效果的对比 制备肝损伤小鼠模型,并使用MSCs、HSCs或两者等比例混合细胞进行尾静脉回输治疗。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接受不同干细胞移植的小鼠生存率较肝损伤模型组显著提高,其中MSCs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HSCs和MSCs+HSCs组。肝组织切片的HE染色显示,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肝组织内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的肝细胞坏死。天狼星红染色显示,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内可见大量的胶原沉积。与未接受干细胞治疗的对照小鼠相比,干细胞治疗显著减轻了小鼠的肝纤维化和炎症,其中以MSCs的效果最强。研究还表明,MSCs和HSCs在促进肝损伤修复中未显示协同效应。 4、MSCs和HSCs促进肝损伤修复的机制 分离接受干细胞治疗的肝损伤小鼠的肝脏。对肝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SCs组GFP+/AFP+和GFP+/ALB+双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4.3±0.6%和3.5±0.7%)较MSCs组(1.4±0.5%和2.1±0.3%)及MSCs+HSCs组(2.8±0.4%和2.4±0.6%)显著提高。干细胞治疗组α-SMA+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其中MSCs组α-SMA+细胞数量最低。未发现GFP+/α-SMA+双阳性细胞,提示移植的干细胞未转分化为肝星状细胞。干细胞治疗组肝组织中Ki-67和PC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以MSCs组最高。 接受干细胞治疗4w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生长因子及免疫调节相关因子。结果显示,MSCs组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较其它干细胞组显著提高,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各干细胞移植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MSCs组IL-10水平较其它干细胞移植组显著升高而IL-6、TNF-α水平较其它干细胞移植组显著降低。 结论 1、骨髓来源的MSCs和HSCs均能向损伤肝脏归巢,并且MSCs的肝脏归巢能力更强。 2、对于CCl_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MSCs和HSCs都能有效促进损伤修复,其中MSCs的作用更强。 3、干细胞可能通过调节肝细胞再生相关因子和免疫因子的表达促进肝损伤的恢复。 4、在促进CCl_4诱导小鼠肝损伤修复过程中,MSCs和HSCs未表现出协同效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信华,姚登福;NOS在肝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程薇莉;血清胆汁酸测定在嗜酒患者早期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康复;1999年03期

3 宋强;钝性肝损伤24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10期

4 张传芳;钝性肝损伤非手术治疗26例体会[J];江西医药;2001年04期

5 刘伟平;;回顾性分析124例肝损伤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2002年01期

6 周文金;肝脏钝性创伤的CT诊断[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7 王海华;李珍;徐金荣;瞿炬;;肝损伤非手术治疗4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3期

8 章敏;沈梅芳;;42例肝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4期

9 王志;苏静;周莉;孙连坤;;醋氨酚致大鼠肝损伤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基因芯片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8期

10 张光发;叶雯;林涵真;;闭合性肝损伤162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显峰;韩松涛;刘磊岩;;本文肝外伤62例诊治体会[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方承康;刘南英;吴锐;;土鳖四逆散对肝纤维化大鼠透明质酸及肝损伤的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廖琼;周蓉;胡劲松;张平;陈作红;;灵芝对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蔡黔;袁建成;肖光夏;吴军;周立新;;肠源性内毒素在烧伤后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5 聂晓光;张燕齐;郑瑞峰;姜如同;杨玲;;中药对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致肝损伤疗效观察[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戎茜;安利国;袁金铎;邢维贤;;库拉索芦荟多糖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余震;贾曾荣;陈必成;陈周浔;;大豆异黄酮促进肝损伤后肝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姜晓君;田志刚;;Con A诱发的爆发性肝损伤及调节[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9 鄢良春;赵军宁;邱雄;;何首乌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秀芬;郭菁菁;;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盛文;肝损伤患者慎用厄洛替尼[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易奕;美国警告:厄洛替尼肝损伤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辽宁 主任医师 王振坤;“老药罐”不会发生肝损伤吗[N];家庭医生报;2009年

4 叶石;滥用中药可致肝损伤[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韩冰;治疗肝损伤 选准保肝药物是关键[N];健康报;2009年

6 黄海敏 刘翔;阿托莫西汀 肝损伤者应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曙光医院 王灵台 教授;怎样防治药物性肝损伤[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8 段雪飞;用中药也要警惕肝损伤[N];健康报;2007年

9 杨春;解热止痛药与肝损伤[N];科技日报;2001年

10 冯友根;阿魏酸钠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体内示踪及其促进肝损伤修复的对比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2 于f ;激活素A-卵泡抑素系统在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鹏;生理节律与一种新型功能型葡聚糖对哺乳动物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东辉;激活素A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慢性肝损伤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晓源;复方胡黄连胶囊治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小伟;脂多糖诱发肝损伤的分子机理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陈杰;IL-33/ST2L通路参与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唐淑红;五味子标准提取物对应激性肝损伤和肝癌转移的作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李有贵;竹节人参皂苷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保护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郑兴锋;富氢水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都;双花颗粒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玲;吲哚硒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3 沈刚;MG132调控Nrf2/Keap1-ARE通路对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龚峻梅;山荷降酯方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5 路景涛;复方黄芪提取物的保肝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詹可顺;白芍总苷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7 汪厚祥;复方柴胡郁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8 倪健彬;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在大鼠胆道梗阻性肝损伤中的肝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9 马雪莲;IκB与核因子-κB在免疫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10 方士英;虫草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及部分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70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270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