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高压电炼烧伤大鼠血清IL-1、IL-6及sVCAM-1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14 12:53
【摘要】:目的: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是高压电烧伤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在电烧伤后的渐进性损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发现电伤后的微循环障碍主要由微血管损伤及微血流障碍所致。在微血管损伤方面,除电流的直接损伤外,继发的炎症损伤也是微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o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等细胞因子均在炎症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压电烧伤后微血管炎性损伤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IL-1、IL-6及sVCAM-1的变化,,并通过乌司他丁(UTI)干预,旨在进一步探索高压电致微血管炎性损伤的相关机制和干预办法。 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健康成年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编号1211057)1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即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高压电烧伤组(简称电伤组)、高压电烧伤乌司他丁(UTI)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组各60只。每组又按观察时间分为伤前15min、伤后5min、1h、2h、4h、8h六个时相组,每时相组10只。 2.实验前准备:将大鼠编号、称重,左上肢、右上肢及前胸脱毛,记录数据。实验药品按所需浓度配制。 3.高压电烧伤模型制作:首先连接实验变压器和调压器导线。用1%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麻醉成功后,将大鼠取仰卧位放置于电击实验台上,绳子固定四肢,将两个1cm×1cm方形铜质电极片分别固定于大鼠的左上肢(电流入口)、右下肢(电流出口)脱毛区。接通电源,调整调压器使升压器输出电压至2kV,接通升压器输出电源,使高压电流通过大鼠,电击时间为3s。对照组予以假电(即只连电线,不通电),其他条件各组均相同。电伤后5min内,治疗组腹腔注射1%UTI(按5×104u/kg即5mL/kg给药),对照组及电伤组腹腔内注射5mL/kg生理盐水。 4.标本采集与保存:将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开胸暴露心脏,直视下采血器刺入心脏,连接真空采血管取血4mL,静置30min,待血清析出后上离心机,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rf管中在-70℃条件下保存。 5.指标检测: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六个时相组血清IL-1、IL-6及sVCAM-1含量。 6.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1.大鼠血清IL-1含量变化 电伤组IL-1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111.917,P<0.01);电伤组IL-1含量受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5.202,P<0.01),伤后5min~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治疗组IL-1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9.865,P<0.01);治疗组IL-1含量受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11.503,P<0.01),治疗组伤后5min~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2.大鼠血清IL-6含量变化 电伤组IL-6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117.424,P<0.01);电伤组IL-6含量受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5.214,P<0.01),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治疗组IL-6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17.426,P<0.01);治疗组IL-6含量受伤后时间变化影响(主效应F=13.177,P<0.01),治疗组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3.大鼠血清sVCAM-1含量变化 电伤组sVCAM-1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46.031,P<0.01);电伤组sVCAM-1含量受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3.391,P<0.01),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治疗组sVCAM-1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6.770,P<0.01);治疗组sVCAM-1含量受伤后时间变化影响(主效应F=4.717,P<0.01),治疗组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增高趋势。 结论:1.高压电烧伤引起大鼠血清IL-1、IL-6及sVCAM-1含量升高,IL-1、IL-6在伤后8h内呈逐渐升高趋势, sVCAM-1在伤后1h达高峰,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伤前水平。 2.高压电通过刺激机体产生sVCAM-1增加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性,与IL-1、IL-6共同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血管壁损伤,影响微循环血液流动。 3.UTI抑制大鼠高压电烧伤后血清IL-1、IL-6、sVCAM-1的生成,从而减轻大鼠电伤后微血管壁的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血流障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革辉,黄俊琼,蔡小军,韩建华,夏本杰;IL-1α与IL-6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8期

2 陈玉林,韦多,郇京宁,衣承东,李元义,鲁彩霞,李智,沈洪兴;烧伤患者血浆IL-8、VCAM-1的变化与呼吸功能障碍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3 谢康,黄跃生;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的影响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8期

4 王甲汉,任加良,易朝辉;烧伤早期切痂对血浆中IL-6,IL-8及TNF含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2年11期

5 李昕,刘佳佳;IL-6对中性粒细胞在炎症中作用的影响[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5期

6 杨勇;王晓娟;刘德贵;薛刚;;IL-18增加烧伤休克复苏大鼠中性粒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生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19期

7 孙伟辉;丁美萍;卢琦;;脑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变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8 李小芹;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年09期

9 李雪,徐锦堂,崔浩,胡琦;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黏附分子变化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京衢,高维谊,姚咏明,柴家科,郭振荣,盛志勇;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对烫伤大鼠白细胞介素-18及相关介质表达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270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270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