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纳米银聚氨酯敷料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19-05-28 05:02
【摘要】:目的:聚氨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医用材料,它具备极好的物理性能,具有较高的机械相溶性。目前,聚氨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治疗过程当中,但治疗中,其植入人体后仍会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感染表现,这种感染的出现,因其致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目前针对抗菌性细菌生物膜最有效的应用方法之一,是将聚氨酯与纳米银两种材料相结合,从而使聚氨酯材料的本身产生具有杀菌性能,最终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来比较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之后再对抗菌效果最佳的纳米银聚氨酯与单纯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出纳米银聚氨酯在骨科创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研究自2011年8月分到2014年1月分在本院骨科住院的挤压伤或者撕脱伤后出现创面难以愈合的患者75例,患者入组后均严格按照数字随机法则进行随机分组,总共分为5组,纯聚氨酯组15例,其余四组分布为纳米银浓度0.5%、1%,2%及5%,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及排除标准,其中纯聚氨酯材料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7~39岁,平均(33.467±3.335)岁,创面面积:6-18cm2,平均(12.467±3.226)cm2,致伤原因:撕脱伤8例,挤压伤2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3例,前胸3例,后背2例,四肢7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2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2例;0.5%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1~41岁,平均(34.533±3.543)岁,创面面积:6~17cm2,平均(11.933±3.369)cm2,致伤原因:撕脱伤6例,挤压伤4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2例,前胸2例,后背2例,四肢9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3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2例;1%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9~42岁,平均(35.333±3.739)岁,创面面积:5~17cm2,平均(12.733±3.411)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5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2例,前胸2例,后背3例,四肢8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2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3例;2%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8~43岁,平均(34.467±3.662)岁,创面面积:7~18cm2,平均(12.733±3.432)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4例,混合伤6例,创面部位:头面部1例,前胸2例,后背3例,四肢9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4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1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9~40岁,平均(34.933±3.515)岁,创面面积:7~18cm2,平均(12.867±3.378)cm2,致伤原因:撕脱伤5例,挤压伤5例,混合伤5例,创面部位:头面部1例,前胸3例,后背3例,四肢8例,既往治疗情况:初次治疗4例,既往曾行手术治疗11例,纯聚氨酯材料组与4组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创面面积、致伤原因、创面部位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见附表1、2)。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分为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制备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以及选择单纯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体外试验,通过常见医院耐药菌培养计数判断及选择抗菌作用较好的聚氨酯材料,之后选择抗菌作用最好的聚氨酯材料,与单纯的医用聚氨酯材料进行比较,两组换药次数、治疗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治疗后3天两组聚氨酯创面愈合情况,及计算分析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素-a的变化情况,最后在治疗后患者出院时或者需要再次手术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菌落计数结果比较:不同浓度纳米银聚氨酯菌落计数比较发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升高其抗菌能力增强,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为(1.980±0.254)×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307±0.237)×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787±0.434)×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027±0.231)×106cfu/ml(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大肠埃希菌菌落数为(4.660±0.302)×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5.100±0.461)×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6.260±0.508)×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7.047±0.362)×106cfu/ml (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培养白假丝酵母菌菌落数为(1.367±0.277)×106cfu/ml,显著低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1.713±0.277)×106cfu/ml,显著低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2.100±0.302)×106cfu/ml,显著低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540±0.424)×106cfu/ml(P0.05)。 体外试验两组菌落计数结果比较:1周后体外试验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计数为(1.873±0.294)×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3.527±0.388)×106cfu/ml(t=13.152,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大肠埃希菌菌落计数为(4.533±0.447)×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7.573±0.413)×106cfu/ml(t=19.351,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白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为(1.367±0.226)×106cfu/ml,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2.627±0.322)×106cfu/ml(t=12.416,P0.001)。 各组抗凝血程度及测定全血凝固时间比较:本组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抗凝血程度为(0.552±0.069),2%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69±0.087),1%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53±0.089),0.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0.545±0.064)(P0.05),抗凝血程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示4个分组的总体均值无差异。同时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8.638±0.609)min,全血凝固时间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7.215±0.542)min,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6.524±0.559)min,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6.053±0.583)min(P0.001)。 各组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5%纳米银聚氨酯组APTT时间为(34.643±1.123)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0.530±0.618)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5.567±0.486)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24.433±0.637)s(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PT时间为(13.560±1.042)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2.460±0.678)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080±0.520)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0.253±0.667)s(P0.05),5%纳米银聚氨酯组TT时间为(14.333±1.219)s,显著长于2%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3.093±0.550)s,显著长于1%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693±1.003)s,显著长于0.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1.367±0.554)s(P0.05)。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上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上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1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26.527±0.996)pg/m1,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34.493±1.195)pg/ml(t=-19.835,P0.001),治疗后3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39.393±1.140)pg/ml,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5.473±1.153)pg/ml(t=-14.524,P0.001),治疗后7天,纯聚氨酯材料组上皮生长因子为(45.347±0.846)pg/ml,显著低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103.013±2.193)pg/ml(t=-96.165,P0.00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比较,治疗后1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11.627±2.191)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5.350±0.719)pg/ml(t=10.541,P0.001),治疗后3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23.153±2.210)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133±0.901)pg/ml(t=30.868,P0.001),治疗后7天,纯聚氨酯材料组肿瘤坏死因子-a为(52.587±2.862)pg/ml,显著高于5%纳米银聚氨酯组的(4.353±0.555)pg/ml(t=64.086,P0.001)。 两组换药次数、治疗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期间5%纳米银聚氨酯组总换药次数为(1.200±0.414)次,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4.867±0.352)次(t=26.136,P0.001),治疗期间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1.520±0.170)分,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4.220±0.174)(t=42.999,P0.001),术后住院时间方面,5%纳米银聚氨酯组为(7.947±0.168)天,显著少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2.213±0.200)天,(t=63.281,P0.001)。 治疗后3天两组聚氨酯创面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后3天由同一管床医师统一评价创面愈合情况,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干燥结痂28例,显著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干燥结痂16例(P0.05),另外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创面缩小11例,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红肿22例,纯聚氨酯材料组创面分泌物增加11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创面缩小14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红肿13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创面分泌物增加5例,5%纳米银聚氨酯组出现创面缩小病例数,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但无显著差异。5%纳米银聚氨酯组出现创面红肿和分泌物增加病例数,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但无显著差异。 1周内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1周内即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聚氨酯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发现,5%纳米银聚氨酯组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而纯聚氨酯材料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1天白细胞计数为(6.573±0.542)×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0.647±0.946)×109/L(t=14.476,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3天白细胞计数为(7.960±0.699)×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7.513±0.868)×109/L(t=33.195,P0.001),5%纳米银聚氨酯组治疗后7天白细胞计数为(7.167±0.541)×109/L,显著低于纯聚氨酯材料组的(13.493±0.846)×109/L(t=-24.396,P0.00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在治疗后患者出院时或者需要再次手术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其中5%纳米银聚氨酯组优秀率达到优良率为71.7%,显著高于纯聚氨酯材料组优良率的45.0%(χ2=8.777,P=0.003)。 结论: 1含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是一种较好的抑菌生物材料,在体外能极好的抑制常见医源性感染致病菌。 2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相对于单纯即普通医用聚氨酯材料,能更好的抑制常见医院致病菌的生长。 3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减小抗凝血程度,利于患者机体抗凝血。 4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不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减少和预防血栓形成。 5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舒适度,并缩短住院时间。 6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达到缩小创面的目的,同时还能减少红肿及分泌物增加现象。 7含5%纳米银聚氨酯医用材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增加创面上皮生长因子水平。 8含5%纳米银聚氨酯敷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减少创面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9含5%纳米银聚氨酯敷料运用于开放性创面,尤其是骨科的撕脱伤、挤压伤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复杂创面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昌;王萍;李成峰;;复合改性蒙脱石/抗菌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非金属矿;2011年06期

2 刘双喜;徐淑兰;钟星华;周敏;杨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胶原膜修复大鼠硬腭软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2011年11期

3 徐惠;史星伟;刘小育;徐增辉;苟国俊;;水热法制备Ag/TiO_2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抗菌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黄万里;李道鹏;姚和平;王义峰;徐红军;王燕武;;抗菌防霉聚氨酯沙发革的研制[J];国外塑料;2008年10期

5 詹媛媛;李莉;钟达飞;许戈文;;两种抗菌型水性聚氨酯——季铵盐型与三丹油型的比较[J];中国胶粘剂;2008年07期

6 叶思霞;;纳米二氧化钛/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J];广州化工;2009年07期

7 周雪锋;江筱莉;顾宁;;医用聚氨酯表面功能化与血液相容性:水分子的作用[J];化工学报;2009年06期

8 邓锋杰;李卫凡;徐少华;陈义旺;;聚氨酯表面接枝丙烯酸甲酯改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3期

9 温志国;董声雄;李春艳;;聚氨酯抗菌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11期

10 余国文;汤小胜;;抗菌剂作用机理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486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486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