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去铁胺对大鼠脑外伤急性期脑红蛋白表达及损伤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09 18:03
【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DFX)对大鼠脑外伤急性期半影区脑红蛋白(Ngb)表达及损伤灶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建立控制性皮质撞击模型,假手术组开颅而不致伤。实验组大鼠伤后2、6 h经腹腔注射DFX(100 mg/kg),此后每12 h给药1次;对照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点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12、24、48 h取6只断头取脑,RT-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损伤半影区脑组织Ngb表达。伤后3 d,每组各取6只大鼠行3.0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选T2序列计算损伤灶体积。结果损伤半影区脑组织Ngb mRNA和蛋白表达在伤后早期显著增高,分别在12 h和24 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直到伤后48 h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伤后12、24、48 h的Ng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伤后3 d损伤灶体积较小。结论DFX在脑外伤急性期有脑保护作用,能缩小损伤灶体积,其保护作用可能与诱导内源性脑保护因子Ngb的表达有关。
【图文】:

序列,范围,实验组,对照组


叻澹噱笛樽樵谏撕?4h达高峰,直到伤后48h均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Ngb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伤后12、24、48h,实验组Ngb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注:①P=0.000,②P=0.000,③P=0.000,④P=0.000,⑤P=0.000,⑥P=0.000,⑦P=0.001,⑧P=0.000与假手术组比较;⑨P=0.025,⑩P=0.0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图2Westernblotting检测Ngb蛋白表达Fig2NgbproteinexpressiondetectedbyWesternblotting2.3伤灶体积伤后3d各组大鼠3.0TMRI如图3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T2序列损伤灶体积平均值分别为(64.65±8.01)mm3和(51.10±5.7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注:A.假手术组;B.对照组;C.实验组。图3画出T2W高信号范围代表损伤灶区Fig3T2Whyperintenseregionsoutlinedaslesions3讨论Ngb是在2000年由Burmester等[3]首次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携氧球蛋白,在大脑神经元中广泛表达。Ngb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可逆性地与氧结合,在神经系统氧的摄娶运输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脑缺血缺氧状态下,Ngb作为内源性因子有着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4]。近年来的研究发·351·

序列,范围,实验组,对照组


叻澹噱笛樽樵谏撕?4h达高峰,直到伤后48h均维持在较高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Ngb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伤后12、24、48h,实验组Ngb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注:①P=0.000,②P=0.000,③P=0.000,④P=0.000,⑤P=0.000,⑥P=0.000,⑦P=0.001,⑧P=0.000与假手术组比较;⑨P=0.025,⑩P=0.001,P=0.001与对照组比较。图2Westernblotting检测Ngb蛋白表达Fig2NgbproteinexpressiondetectedbyWesternblotting2.3伤灶体积伤后3d各组大鼠3.0TMRI如图3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T2序列损伤灶体积平均值分别为(64.65±8.01)mm3和(51.10±5.7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注:A.假手术组;B.对照组;C.实验组。图3画出T2W高信号范围代表损伤灶区Fig3T2Whyperintenseregionsoutlinedaslesions3讨论Ngb是在2000年由Burmester等[3]首次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携氧球蛋白,在大脑神经元中广泛表达。Ngb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可逆性地与氧结合,在神经系统氧的摄娶运输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脑缺血缺氧状态下,Ngb作为内源性因子有着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4]。近年来的研究发·351·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岩;孙善全;;脑红蛋白与脑保护[J];医学教育探索;2008年09期

2 刘娟,姚国恩,蒋晓江;脑红蛋白[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6期

3 刘昊;;脑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高贵山;于晓军;徐小虎;;脑红蛋白与脑损伤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5 刘振芳;张晓;张镛;;脑红蛋白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6 秦力维;郭建巍;;脑红蛋白-高原性眼疾诊治的新方向[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4期

7 陈秀莲;陈瑞;高春锦;徐世明;张丽娟;王宏娟;;短暂前脑缺血小鼠海马脑红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J];动物学杂志;2008年01期

8 张莉;李丽华;屈艺;母得志;;脑红蛋白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年02期

9 刘娟;姚国恩;蒋晓江;陈星云;;脑红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3期

10 黄飚;王德林;;脑红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婷方;张成岗;;脑红蛋白转录调控的初步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徐佳;王艳丽;张兵兵;杜为红;;远端残基突变对脑红蛋白血红素位移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3 蔡斌;林毅;王柠;;脑红蛋白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刘超;闵苏;;内毒素性脑损伤过程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及意义[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芯羽;陈晓钎;;脑红蛋白对抗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及其机制[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顾洁;金玉;尹梅;李玉梅;;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红蛋白表达的研究[A];西北五省(区)第六届儿科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超;孙善全;杨美;陈海;;内毒素导致的脑损伤过程中脑红蛋白的表达上调[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刘超;;在内毒素脑损伤大鼠模型中内毒素剂量和作用时间对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尚爱加;周定标;张成岗;王利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红蛋白的脑内表达变化及血清学变化[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陈宣维;林建华;林文平;陈飞;韦超;;兔脊髓损伤后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婷方;脑红蛋白神经保护功能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2 章俊;脑红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功能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文圣梅;脑红蛋白与胞红蛋白抗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徐文琳;脑红蛋白(NGB)作用的分子基础及其在脑缺氧损伤防护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5 邹小明;深低温停循环中脑红蛋白表达及其脑损伤防护意义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婧婧;脑红蛋白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生长速度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瑞霞;Aβ_(1-42)对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脑红蛋白表达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邓美玉;脑红蛋白及趋化因子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的表达及其机制的探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4 尹梅;低体积分数氧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脑红蛋白变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法红;脑红蛋白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杜显刚;脑红蛋白在大鼠全身组织的分布及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红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顾洁;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红蛋白表达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李伟光;脑红蛋白抗自由基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9 陈雪梅;大鼠脑外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红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萍;脑红蛋白基因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多脏器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524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24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