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常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这些毒性物质可促进肝细胞损伤及抑制肝细胞再生,形成恶性循环。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上,内科药物治疗不够理想,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肝移植仍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的措施,但因肝源匮乏和费用高昂等原因而难以普及。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alLiverSupport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已成为目前肝衰竭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之一,该系统具有快速解毒的功能特点,短期内可使机体内环境得以改善,为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和肝细胞再生创造适宜的条件,以利于肝病最终得以康复。人工肝应用于临床实践以达十余年之久,但目前对于其临床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收治入院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1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3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干预的时机,进一步优化肝衰竭的临床治疗。 方法 从2007年1月开始至2011年12月共入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在内科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分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分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依据病情轻重程度分别分为早、中、晚三期。ALSS组患者每周进行1-2次人工肝治疗。以8周为临床疗效观察节点,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学指标变化,判断其临床疗效;以患者入院开始接受治疗为起点,以48周为预后观察终点。记录研究对象的生存时间,将12周生存率定义为近期预后,将48周生存率定义为远期预后,运用SPSS17.0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非生物型人工肝可以显著改善肝衰竭患者一周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学指标(一周后复查时,血清ALT、TBil水平较人工肝前分别平均下降63.6U/L和34.17umol/L,PTA平均升高7.71%,P均<0.01)。在治疗8周时,ALSS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SMT组(52.07%vs34.07%,P=0.004)。 至12周时,ALSS组和SMT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和4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48周结束时,ALSS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6.2±11.5天,SMT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0.3±19.0天,两组患者48周累积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vs40.7%,,P=0.057)。 对于早期肝衰竭患者,ALSS组和SMT组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和79.4%,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48周随访结束时,ALSS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84.0±18.1天,SM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79.1±33.1天,两组患者48周累积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7%vs73.3%,P=0.897)。而对于中期肝衰竭患者,ALSS组和SMT组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3%和42.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SS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29.9±18.3天,SM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8.3±34.7天,两组患者的48周累积生存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7%vs42.9%,P=0.040),即ALSS组的近期预后与远期预后均优于SMT组。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ALSS组和SMT组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4.9%和15.3%,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SS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113.2天,SM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7.6±20.3天,两组患者的48周累积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vs12.3%,P=0.062)。 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显著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有效率;而且可以改善中期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但对早期及晚期患者价值有限。对于中期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须积极给予人工肝干预,而对于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应以内科标准药物治疗为主,人工肝干预不必过分积极,但可推荐作为晚期患者向肝移植的过渡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穗;杨红洁;;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03期
2 段钟平;陈煜;;人工肝技术的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7年03期
3 胡瑾华;黄坤;王慧芬;何卫平;陈婧;段学章;刘晓燕;张爱民;;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90例生存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0年02期
4 李勇忠;符政远;蒋建勇;邓英;彭吉军;胡文祥;李淮;于红缨;马孝政;谢知兵;;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12期
5 程慧;苏菲;魏少峰;;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24例肝衰竭的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3期
6 毛卫林;吕建新;陈瑜;;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J];江西医学检验;2007年04期
7 王向槐;叶一农;梁敏锋;林小清;刘全妹;白红莲;龙辉;严海明;孙婧;杨光;;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和IL-6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年10期
8 陈青锋;郭振华;杨彦麟;肖萍;岳伟;;人工肝治疗前后重乙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观察[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6年04期
9 邹春毅;魏丽艳;李颖;李益文;孙勇;唐旭;;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8年03期
10 宫铁红;刘玉乔;马艳丽;金湘辉;;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9期
本文编号:
2561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6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