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通过大鼠液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模型,从组织细胞学到神经行为学两个层面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TB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自噬两个途径探讨EPO对TBI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进一步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EPO治疗临床TB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疗效。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EPO显著降低TBI后大鼠损伤皮层和海马细胞凋亡,改善大鼠长期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ERS及caspase-12介导的凋亡的抑制,和自噬水平的上调可能是EPO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Meta分析证明临床上EPO治疗TBI患者是安全且有显著效果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并不增加患者植物生存的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第一部分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TBI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采用大鼠液压损伤TBI模型研究EPO治疗对TBI后大鼠皮层和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EPO治疗是否能够改善TBI大鼠长期神经功能。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 假手术后给予EBO治疗组(EPO组)、脑外伤组(TBI组)和脑外伤后EPO治疗组(TBI+EPO组)。采用液压脑损伤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外伤后6小时腹腔注射EPO (5,000 U/kg).分别从组织病理学和神经行为学评估EPO治疗对TBI的神经保护作用:TBI后24小时采用TUNEL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损伤皮层和海马CA1区阳性染色细胞率,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各组皮层和海马组织caspase-3的表达水平;使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评估每组大鼠干预后1天、4天、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的神经功能。结果:Western blot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外伤后24小时损伤皮层和海马细胞凋亡水平上升,EPO治疗能显著降低细胞凋亡(p0.05); mNSS评分结果提示TBI后1天,mNSS评分显著上升,并持续至伤后35天仍显著高于Sham组(p0.05),而EPO治疗在TBI后7天直至到伤后35天均能显著降低mNSS评分(p0.05)。结果提示EPO治疗能够显著降低TBI后神经细胞凋亡,改善长期神经功能。结论:TBI可诱导皮层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并且损害大鼠长期神经功能。外源性EPO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皮层和海马细胞凋亡,并改善TBI后大鼠的长期神经功能;初步证实了EPO对TBI大鼠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 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TBI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目的:第一部分证实EPO治疗能够显著降低TBI后细胞凋亡并改善长期神经功能。本部分研究EPO治疗对大鼠TBI后损伤皮层内质网应激反应的作用,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和caspase-12介导的凋亡在EPO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EPO组、TBI组和TBI+EPO组。采用液压脑损伤方法制作TBI模型,外伤后6小时腹腔注射EPO (5,000 U/kg),外伤后24小时将大鼠处死。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BI后24小时损伤皮层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蛋白caspase-12、CHOP和BIP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EPO治疗TBI后内质网应激反应水平和caspase-12介导的凋亡的改变及其与EPO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伤后24小时,TBI组损伤皮层的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蛋白caspase-12、CHOP和BIP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显著提高(p0.05);相较于TBI组,EPO治疗能够显著下调皮层caspase-12和CHOP表达水平(p0.01),上调BIP的表达水平(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外伤后24小时,TBI组皮层的caspase-12、CHOP和BIP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率较Sham组显著提高(p0.001);外伤后EPO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BIP染色阳性细胞率(p0.01),降低caspase-12和CHOP染色阳性细胞率(p0.01)。结论:TBI可诱导损伤皮层内质网应激反应,而EPO治疗能显著抑制皮层的内质网应激反应;EPO可能通过抑制TBI后内质网应激反应和caspase-12介导的凋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第三部分 自噬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TBI大鼠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目的:本研究前面部分已经证明,EPO可以显著降低TBI后细胞凋亡并改善TBI大鼠长期神经功能,ERS及caspase-12介导细胞凋亡的抑制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角色。ERS和自噬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在TBI后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噬在EPO治疗中的作用尚未有报道,本研究观察自噬水平在EPO治疗TBI后的变化,并探讨自噬否参与EPO对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EPO组、TBI组和TBI+EPO组。采用液压损伤方法制作TBI模型,外伤后6小时腹腔注射EPO (5,000 U/kg)。外伤后24小时将大鼠处死,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损伤皮层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Beclin-1和P62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EPO治疗TBI后自噬水平的改变及其与EPO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外伤后24小时,TBI组的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显著提高,P62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下降(p0.05); TBI+EPO组LC3、ATG5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较TBI组有显著提高,而P62的表达水平较TBI组进一步下降(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外伤后24小时,TBI组LC3、ATG5和Beclin-1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外伤后EPO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LC3、ATG5和Beclin-1染色阳性细胞率(p0.05)。结论:TBI可诱导损伤皮层神经细胞自噬水平上调;EPO治疗TBI可以进一步提高损伤皮层神经细胞的自噬水平;自噬可能参与了EPO治疗TBI的神经保护机制。第四部分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TB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EPO在TBI动物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EPO对于临床TBI患者的治疗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对EPO治疗TB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明确EPO对TBI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Web of Science, MEDLINE, 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同时通过手工检索相关系研究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16年1月1日,检索已公开发表的研究EPO治疗TBI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o观测的结局指标包括: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死亡率、植物生存率、住院时间以及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连续变量采用平均差(mean difference, MD )和95%置信区间表示;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RR)或风险差(risk difference, RD )和95%置信区间表示;采用I2和卡方检验检测纳入研究的统计学异质性。结果:按照检索策略共查到346篇文献,最终5个RCTs,包括915例患者符合标准并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的文献2篇,研究死亡率的文献5篇,研究植物生存率的文献2篇,研究住院时间的文献2篇,研究深静脉血栓的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TBI患者,EPO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RR=0.69; 95%CI=0.49, 0.96; p=0.03)并缩短住院时间(MD=-7.59; 95% CI=-9.71,-5.46; p0.0001); EPO治疗对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RR=1.00, 95% CI=0.88, 1.15, p=0.97),植物生存率(RR=1.13; 95% CI=0.53, 2.42; p=0.75)和深静脉血管发生率(RD=0.00, 95% CI=-0.05, 0.05, p=1.00)无显著影响。结论:EPO治疗TBI患者是有显著临床效果的,表现为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并且不以增加患者植物生存的发生率为代价,EPO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EPO治疗是安全的,并不增加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但是EPO治疗并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因此,尚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的、多中心、大样本RCTs进一步明确EPO治疗TBI患者的最佳药物剂量、给药策略和给药时间窗。
【图文】: 图1.1邋EPO/EPO-民神经保护作用的信号通路示意图[30J逡逑动物实验方面,近期多项研究显示,在脑、脊髓缺血后再灌注、低氧缺血环逡逑
2.3实验结果逡逑2.3.1皮层神经细胞调亡检测逡逑Western邋blot结果见图2.1所示,Sham组和EPO组中,皮层caspase-3呈少量逡逑表巧;与Sham组相比,TBI后24小时损伤皮层组织的caspase-3表巧水平呈显著逡逑性上调(1.63±0.11邋VS邋sham邋group,邋p<0.05);与邋TBI邋组相比,TBI邋后邋6邋小时给予邋EPO逡逑治疗显著降低损伤皮层caspase-3表这水平(1.63±0.11邋VS邋1.19±0.07,p<0.05)。统计逡逑结果提示EPO对TBI损伤皮层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逡逑Sham邋EPO邋TBI邋TBI+EPO逡逑Caspase-3邋I逡逑Ml邋tiM逡逑I邋imp逦哪圃^,逡逑?逡逑(逦I逡逑工逦★逡逑0邋.逦,,逡逑曼2.01逡逑O逡逑-巧逦下逡逑芝器1.5-逡逑"玄逦W
逦T逡逑C邋W逦 ̄逦:逦r^TTTT^逡逑鲁巧1.0-幌p邋t:■定巧逡逑巧■§逦辑强逡逑0邋S逦试逦"逡逑X邋0)邋口.5-逦:;:::::::::::::::;:::;:逦—…逡逑山。逦坦战:逡逑0邋0.0邋J邋心;中甲扣;-;3逦1"邋f邋I邋d逦【T-邋■逦…甲-逡逑t邋《《务令务逡逑图2.1促红细胞生成素对TBI大鼠皮层caspase-3表这水平的影响,*邋P<0.05逡逑1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5期
2 吴乐,陈文军;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理[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5年01期
3 马铁军;高宗科;王毅;王东平;周其全;;新型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西维来司钠的神经保护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4期
4 朱慧琛;何征宇;王祥瑞;;右美托咪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2012年08期
5 张雅德;;双重作用的药物可提供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3期
6 欧册华,张毅,李惠芳;镁对兔全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及氨基酸在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郭家彬;铁璐;Diana N Krause;Sue P Duckles;李学军;;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线粒体功能的调节[J];生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8 王洁洁;徐家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04期
9 徐蓉;卢明;;铜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5期
10 徐涛,曲方;阿司匹林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大祥;鲜殊;杨卫;宛晓春;;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金昔陆;胡江元;唐放鸣;王铭洁;金国章;;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曲方;徐涛;刘兴;车锋;何凡;陈团芝;;阿司匹林的神经保护作用[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文;艾厚喜;张丽;孙芳林;李林;;莫诺苷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吴婵姬;陆正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文;李林;艾厚喜;安易;黄文婷;孙芳林;;莫诺苷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7 李博宇;苑玉和;胡金凤;陈乃宏;;化合物K抗帕金森神经保护作用的体外评价[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周慧芳;王建军;薛冰;王晓民;;雷公藤单体T_(10)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王文;李林;艾厚喜;安易;黄文婷;孙芳林;;中药有效成分莫诺苷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石胜良;;ERK参与了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神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白毅;新型抗炎化合物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张中桥;安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Sunisa Seetapun;丹参素衍生物作为抗缺血剂在SH-SY5Y神经元性细胞和大鼠大脑上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D];复旦大学;2012年
2 马磊;线粒体CB1受体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王彤宇;小类泛素修饰蛋白家族成员在脑缺血后的活化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何瑛琨;基于脑能量代谢研究半夏泻心汤的神经保护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文超;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及Meta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6 徐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在脑出血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郭航;NDRG2通过调节谷氨酸转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8 刘爱军;脑内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9 范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姝;K-ATP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帅;异丙酚对宫内窘迫胎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毅美;京尼平苷对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泉;Hsp22对PINK1突变PD转基因果蝇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4 王娇;远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5 黄强;Parkin表达上调对AD转基因果蝇模型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5年
6 纪超男;米索前列醇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向月;miR-124-3p通过负调控Caveolin-1表达在AD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杜慧杰;蛋氨酸—脑腓肽非受体途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9 惠新晨;17β-雌二醇和GPR30的选择性激动剂G1在小鼠CA/CPR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孟宪珂;荜茇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
257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