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及MMP-9变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5 0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LVA)形成动物模型,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室壁瘤的形态学变化及心肌力学演变特点,并观察金属蛋白酶-9(MMP-9)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结构和力学演变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室壁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新西兰大白兔80只,分为4组,每组20只。根据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动物模型。A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中段;B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和左旋支中段;C组采用左侧胸腔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中段;D组采用左侧胸腔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及左旋支中段。饲养4周后,比较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室壁瘤模型的成功率、存活率及室壁瘤形成特点。第二部分:2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室壁瘤形成动物模型,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于模型建立术前、术后1d、2d、3d、1w、2w、3w、4w进行检查。4周后,将存活至实验终点且有室壁瘤形成的实验动物纳入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不同时间段兔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室壁瘤的大小、形态、形成时间及心功能的变化。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观察不同时间段兔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径向应变率和圆周应变率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第三部分:8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建立室壁瘤模型,并于术前、术后1d、2d、3d、1w、2w、3w、4w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4周后,将存活至实验终点且有室壁瘤形成的实验动物纳入室壁瘤组,无室壁瘤形成的动物纳入心肌梗死组。使用血清学、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on-blot蛋白技术观察MMP-9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心肌梗死组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动物存活率比较, A组、C组动物存活率较高,分别为90%、95%。B组、D组存活率较低,存活率分别为65%、70%。A组、C组存活率与B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动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模型成功率比较, B组、D组室壁瘤形成率较高,分别为84%、86%。A组、C组成功率较低,分别为50%、53%。A组、C组与B组、D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B组、D组的LVEDV、LVESV、LVA容积较A组、C组增加显著(P<0.05),LVEF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术后各时间段存活实验动物中,术后1d无室壁瘤形成,术后2d室壁瘤开始形成,术后2d与3w之间室壁瘤形成例数呈增加趋势。3W之后无新的室壁瘤形成。(2)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LVEDV、LVESV、LVAV呈增加趋势(P<0.05),术后3w后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术后LVEF呈下降趋势(P<0.05),3w后下降趋于稳定。LVEDV、LVAV、LVAV/LVEDVD与LVEF均有相关性(r=0.232、0.778、0.911)。其中LVAV/LVEDV与EF值相关性较好,根据直线相关方程发现LVAV/LVEDV每增加1%,LVEF值下降1.1%。判定LVEF小于50%的LVAV/LVEDV临界值为16%。(3)各组间SrR、SrC比较。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各节段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术后2d、3d、1w、2w、3w、4w组各节段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较术后1d下降显著(P<0.05),术后3w 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与术后4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时间段各节段间比较,前壁、侧壁SrR-S、SrC-S较其他节段下降显著(P<0.05),舒张期各节段间SrR-E、SrR-A、、SrC-E及SrC-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SrC-S、SrR-S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前壁、侧壁SrC-S、SrR-S与LVEF相关性较好。(4)室壁瘤形成后各节段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比较,收缩期各节段间比较,球性检验显示各节段间径向应变率、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6.08,P<0.05)其中前壁、侧壁下降明显(P<0.05)。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各节段径向应变率及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前壁、侧壁收缩期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61,前壁、侧壁收缩期径向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87,以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值60%为临界点预测室壁瘤的形成,前壁、侧壁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特异性分别为73.6%、78.2%,灵敏性83.3%、83.3%。前壁、侧壁径向应变率下降百分比特异性分别为69.7%、83.3%,灵敏性83.3%、67.7%。第三部分:(1)与术前比较,室壁瘤组各时间段MMP-9血清浓度、阳性细胞表达、mRNA CT、蛋白半定量值均增高,术后3d达到高峰,3d后开始下降,至术后4w MMP-9仍然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术后MMP-9血清浓度、阳性细胞表达、mRNA CT、蛋白半定量值变化趋势与室壁瘤组基本一致,但室壁瘤组术后1w后下降较心肌梗死组缓慢(P<0.05)(2)MMP-9与室壁瘤容积及LVEF有较好的相关性(r=0.65,0.78)。结论:(1)结扎不同冠状动脉对室壁瘤模型的动物存活率和室壁瘤形成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结扎左前降支及左旋支中段模型制作成功率较高,且形成容积较为恒定的室壁瘤,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较为直观、客观的评价室壁瘤动物模型。(2)急性心肌梗死后2d室壁瘤开始形成,3w后室壁瘤基本形成,室壁瘤容积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室壁瘤容积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可作为室壁瘤形成后评估心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3)室壁瘤形成后加重了各节段心肌径向及圆周应变率的下降,尤以前壁及侧壁下降明显。前壁及侧壁收缩期心肌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可作为预测室壁瘤和评估心功能新的参数,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于研究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心肌力学演变能够提供有效的量化检测手段。(4)MMP-9参与了室壁瘤的形成过程并对室壁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MMP-9可作为判断室壁瘤容积及心功能的一个新的有价值指标。
【图文】:

开胸,冠状动脉


图 1-1 肋间开胸及结扎方法:图 1-1a:结扎冠状动脉;图 1-1b:肋间开胸。Fig. 1-1 the methods of ligati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a)and the left circumflex artery and thoracotomy through the left fourth intercostal space(b).1.2.4 心肌梗死成功标准:(1)术中结扎相应冠状动脉后,肉眼观察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心肌颜色变暗色,搏动减弱[62];(2)心电图示相邻 2 个以上导联 ST 段抬高大于 0.2mv;1.2.5室壁瘤模型成功超声诊断标准(1)超声观察: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观察发现前壁或心尖部出现局部室壁变薄,收缩功能消失,室壁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向外呈瘤样膨出,尤其是在收缩期向外突出更为明显,与其部位的室壁运动形成鲜明的反向运动即出现矛盾运动[63]。三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瘤样突出。见图 1-2。

室壁瘤形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


图 1-1 肋间开胸及结扎方法:图 1-1a:结扎冠状动脉;图 1-1b:肋间开胸。Fig. 1-1 the methods of ligati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a)and the left circumflex artery and thoracotomy through the left fourth intercostal space(b).1.2.4 心肌梗死成功标准:(1)术中结扎相应冠状动脉后,肉眼观察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心肌颜色变暗色,搏动减弱[62];(2)心电图示相邻 2 个以上导联 ST 段抬高大于 0.2mv;1.2.5室壁瘤模型成功超声诊断标准(1)超声观察: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观察发现前壁或心尖部出现局部室壁变薄,收缩功能消失,室壁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向外呈瘤样膨出,尤其是在收缩期向外突出更为明显,与其部位的室壁运动形成鲜明的反向运动即出现矛盾运动[63]。三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瘤样突出。见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沿江,李泉水,苏海,皮小兰,章春泉,张蒂荣,熊奕;彩色多普勒在心肌梗塞后室壁瘤诊断观察中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01年02期

2 熊岗;曾秋棠;;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的血管病变特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3 张丽;谢明星;吕清;王新房;韩伟;王静;贺林;张静;;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正常人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的评价[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年12期

4 宋丹;游兵权;熊岗;陈岚;;心肌梗死后合并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年05期

5 欧秀美;林秋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11期

6 耿世钊,程秀琴,李炳华,章新新,何怡华,伍时桂,孙彤,孙琳,吴山;左室心尖部的力学分析及其异常运动现象的2-D超声心动图观察[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年08期

7 郑孝志;季平;茅红卫;;组织追踪和应变率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应用和预测室壁瘤形成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年09期

8 王洲;李健;任永凤;朱天刚;;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06期

9 包美玉;章惠琴;凌华萍;;CD44v6和MMP-9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16期



本文编号:2582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82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