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头面部软组织重建的系统回顾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5 10:03
【摘要】:头面部是人体外貌特征的代表,由于位置暴露,是烧伤后遗症患者最常涉及的部位,,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不适。针对烧伤后头面部软组织重建,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一、在现有最佳的数据基础上,就过去10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二、运用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就目前烧伤后头面部软组织最常用的皮瓣——锁骨上皮瓣,进行解剖学特征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和讨论。 第一部分:烧伤后头面部软组织重建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目的]过去的10年是整形外科重建技术相对稳定的时间,我们通过对相对高质量文献的回顾,就不同的重建部位量化平均并发症发生率,并就烧伤后头面颈部重建发生并发症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归因性研究,同时对目前文献进行了质量评估。 [方法]通过对各大数据库的检索,找出过去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整理,提取可靠有效的数据,使用Mantel-Haenszel方法荟萃分析,并对于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做回归分析。 [结果]通过筛选纳入35篇文献,包含1616名患者,涉及头面颈部各美容亚单位。合并有效数据得烧伤后头面颈部重建整体的总并发症率为10.8%,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局部皮肤坏死。通过多元回归研究得,头皮与扩张器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最高(coef.=80.06, p 0.05),与局部皮肤坏死并发症为负相关。针对头面部软组织的修复,统计得锁骨上皮瓣为最常用的皮瓣技术。最后,在不同的受区解剖学部位对不同重建技术与发生并发症的关联度亦通过比值比(OR,odd ratio)进行阐明。 [结论]本研究对于目前最佳的证据来源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合并总结了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筛选并发现了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相关性,如解剖部位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和依据。 第二部分: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锁骨上动脉穿支血管的研究 [目的]锁骨上皮瓣是头面部软组织重建中最常用的皮瓣之一,但锁骨上动脉穿支存在变异,本文采用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技术(Microbubble-enhanced ultrasound,MEUS)研究探讨锁骨上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变异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共筛选出20例病例(涉及皮瓣26例)。术前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DUS)基础上另行MEUS检测定位锁骨上动脉的穿支血管,判断并归类锁骨上动脉的分支类型。 [结果] MEUS显影结果明显优于CDUS。 MEUS和三维重建结果显示,锁骨上动脉前胸支在65.4%的皮瓣中该穿支管径大,血流稳定,可以作为穿支皮瓣的优势血管。26支术前定位的穿支在术中均获得证实,所有患者获得3月以上随访,无并发症,皮瓣存活良好。 [结论]锁骨上动脉作为进入皮瓣的终末血管,存在不同的分支类型。在65.4%的皮瓣中,锁骨上动脉前胸支存在并可设计为相应穿支皮瓣。术前应用MEUS可以清楚观察到穿支血管在皮下的分布和走形,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有效提高锁骨上皮瓣手术的成功率。
【图文】:
被广泛运用于面颈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早期运用Pallua等学者的方法,设计锁骨上岛状皮瓣,可覆盖颈部及下面部疤痕[5]。但根据早期学者设计的SCF位置偏外侧并且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大面积头面部软组织覆盖的要求(图1)。中国学者马显杰等1994年发现锁骨上皮瓣的主要血管锁骨上动脉(Supraclavicular Artery,SCA)有不同的分支类型[6],而胸支(ThoracicBranchofSupraclavicualrArtery,TBSA)存在于60%的患者中[7],该分支在锁骨中上点自SCA分出并跨锁骨向下,以此为皮瓣的主要血供时,皮瓣可向下延伸,大大扩大了皮瓣面积(图2)。根据Taylor等学者的皮瓣多源血供理论[8],前胸锁骨区域皮瓣包括多套血供系统,若TBSA为优势血管
[7],该分支在锁骨中上点自SCA分出并跨锁骨向下,以此为皮瓣的主要血供时,皮瓣可向下延伸,大大扩大了皮瓣面积(图2)。根据Taylor等学者的皮瓣多源血供理论[8],前胸锁骨区域皮瓣包括多套血供系统,若TBSA为优势血管,则血管蒂部与面颈部最接近,可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综上所述,TBSA皮瓣面积大、位置近、皮肤质量好,是头面部软组织重建的首选。但其缺点是,该血管变异性大且管径较细,为保证皮瓣手术的成功率,必须术前进行精准的穿支血管定位来设计和切取皮瓣。在本研究第二部分,运用目前先进的术前血管显影技术——微泡增强超声技术(Microbubble-enhancedUltrasound,MEU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44
本文编号:2582704
【图文】:
被广泛运用于面颈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早期运用Pallua等学者的方法,设计锁骨上岛状皮瓣,可覆盖颈部及下面部疤痕[5]。但根据早期学者设计的SCF位置偏外侧并且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大面积头面部软组织覆盖的要求(图1)。中国学者马显杰等1994年发现锁骨上皮瓣的主要血管锁骨上动脉(Supraclavicular Artery,SCA)有不同的分支类型[6],而胸支(ThoracicBranchofSupraclavicualrArtery,TBSA)存在于60%的患者中[7],该分支在锁骨中上点自SCA分出并跨锁骨向下,以此为皮瓣的主要血供时,皮瓣可向下延伸,大大扩大了皮瓣面积(图2)。根据Taylor等学者的皮瓣多源血供理论[8],前胸锁骨区域皮瓣包括多套血供系统,若TBSA为优势血管
[7],该分支在锁骨中上点自SCA分出并跨锁骨向下,以此为皮瓣的主要血供时,皮瓣可向下延伸,大大扩大了皮瓣面积(图2)。根据Taylor等学者的皮瓣多源血供理论[8],前胸锁骨区域皮瓣包括多套血供系统,若TBSA为优势血管,则血管蒂部与面颈部最接近,可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综上所述,TBSA皮瓣面积大、位置近、皮肤质量好,是头面部软组织重建的首选。但其缺点是,该血管变异性大且管径较细,为保证皮瓣手术的成功率,必须术前进行精准的穿支血管定位来设计和切取皮瓣。在本研究第二部分,运用目前先进的术前血管显影技术——微泡增强超声技术(Microbubble-enhancedUltrasound,MEU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V.Chernyak;A.M.Rozenblit;D.T.Greenspun;J.L.Levine;D.L.Milikow;F.A.Chia;蒋涛;;腹壁下动脉深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3.0T钆剂增强MRI对腹壁动脉穿支的术前定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2582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5827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