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1 18:37
【摘要】: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为神经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直接或间接的对脑的机械破坏所引起,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临床上颅脑损伤的诊治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该病造成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寻求行而有效的治疗TBI的手段极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作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一种,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因此BM-MSCs为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理想种子细胞。BM-MSCs移植入宿主体内后能够继续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从而能够替代死亡的神经元,同时BM-MSCs还能够迁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域,并在该处参与损伤修复过程,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病灶区域等。BM-MSCs移植已被证实能在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发挥有益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造BM-MSCs以过表达其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增强BM-MSCs移植的疗效。BM-MSCs治疗已是TBI细胞治疗的热点之一,如何使BM-MSCs过表达对治疗有益的基因,以增强治疗效果更是TBI治疗的新兴方向,即以BM-MSCs作为有效的基因载体,用某种病毒等转染BM-MSCs,以使BM-MSCs能过表达有益治疗的基因,然后将转染后的BM-MSCs移植入脑内以达到加强TBI的治疗疗效。国内外已有学者把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用于TBI模型动物中,并取得·定的可喜的成效。但口前尚无通过改造BM-MSCs过表达HIF-1α基因以增强TBI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由缺氧所导致的细胞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F-1α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转录过程,同时对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调控糖酵解途径,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VEGF是内皮细胞的促分裂原,能够具有通过与酪氨酸激酶受体识别并结合,进而发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新血管形成的作用。有报道显示,VEGF还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刺激神经元前体细胞增殖。还有研究发现,将外源性VEGF作用于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能够显著增加脑室下区和周围皮质中增殖细胞的数量,同时还能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减小病变体积。EPO为生物机体中的一种与造血相关的生长因子,可以在组织细胞缺氧期间增加氧气的利用率。有研究证实,EPO在血管生成和神经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去的研究发现,EPO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强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中受损皮层和海马的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同时,HIF-1α mRNA和蛋白的含量在发生创伤性脑损伤后也显著上调,提示HIF-1α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但MSCs与HIF-1α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需进一步验证。在本实验中,我们首次选取BM-MSCs,非其他来源的MSCs,作为治疗的干细胞,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旨在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1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腺病毒转染BM-MSCs并使其过表达HIF-Iα基因后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探讨BM-MSCs对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是否有修复作用以及过表达HIF-lα基因能否促进上述效应。1.探讨能否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法在BM-MSCs中过表达HIF-1α基因;2.探讨BM-MSCs能否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3.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4.探讨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5.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时期的行为学改变、神经再生及细胞增殖情况;6.探讨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后,TBI模型小鼠在各个时期脑组织病变体积、脑含水量变化及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动物与方法设计并构建含HIF-1α的腺病毒载体及相应对照载体,分别将之转染293细胞,收集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腺病毒并转染BM-MSCs,检测细胞中HIF-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证实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我们用体重相近的若干只BALB/c小鼠(6-8周龄)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脑皮质撞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中度脑损伤),小鼠完全清醒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αl severity score,mNSS)(附图表 1)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为7-12分为中度脑损伤,并表示建模成功;在模型建立6h后经尾静脉注入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注射BM-MSCs组,在第1、3、7、10、14天时检测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TBI建立后第7天时处死小鼠,检测大脑含水量和病变体积。分别采用BrdU和和BrdU/NeuN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中BrdU-L和BrdU/NeuN+细胞数量,明确HIF-1α过表达的BM-MSCs对TBI后细胞增殖和神经再生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并使用Tukey检验的事后对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多组的参数。P0.05被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情况我们把HIF-1α转染入BM-MSCs后,用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分别检测各组的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如图1、2所示。图1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d.null组。图2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的表达量是最高的,蛋白定量分析进一步显示,Ad.HIF-1α组的HIF-1α蛋白含量是对照组和Ad.null组的3.5倍左右。这些结果证实,HIF-1α成功转染到BM-MSCs中,并导致HIF-1α蛋白水平升高。即HIF-1α过表达的BM-MSCs构建成功。2.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功能及脑损伤的改变TBI模型小鼠体内被注射入过表达HIF-1α的BM-MSCs,然后通过mNSS评分评估其神经功能变化。在移植后的1,3,7,10,14天评估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在四组(空白对照组、Vehicle、MSC组和HIF-1α MSC组)的对照中,我们发现过表达HIF-1α的HIF-1α MSC组的TBI模型小鼠的mNSS评分改善最明显,提示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最大,其次是MSC组(如图3所示),而HIF-1α MSC组与MSC组的mNSS评分也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显示,BM-MSCs可改善TBI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而过表达的HIF-1α可促进这一效应。各组小鼠处死后取脑,分别测量脑损伤体积及大脑含水量。在四组中,Vehicle组的病变体积及含水量均为最大,MSC组和HIF-1α MSC组依次下降,并且损伤脑组织体积与损伤脑组织含水量呈同步性(图4、5)。实验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起到减小脑损伤体积、减轻脑水肿等保护脑组织的功能,而HIF-1α在BM-MSCs中的过表达可增强BM-MSCs对TBI诱导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3.TBI小鼠移植治疗后神经发生及细胞增殖的变化TBI主要导致脑细胞缺失及神经坏死。在TBI小鼠移植治疗7天后,对脑组织进行染色,来评估移植的BM-MSCs对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为了分析血管生成,在损伤边界区和齿状回中计数BrdU+细胞。为了分析神经再生,我们计算齿状回及其子区域中的BrdU+细胞和NeuN/BrdU+共标记细胞。阳性细胞的定量显示,MS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几乎是Vehicle组中的2倍(如图6所示)。同时,HIF-1α MSC组与MSC组相比,阳性细胞数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图7所示)。这些结果提示BM-MSCs移植能引起损伤区神经元及神经细胞增殖相关的阳性细胞的增多,而此种效应在HIF-1 α MSC组中最为明显,意味着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TBI模型小鼠神经元的再生及神经细胞的增殖。4.TBI小鼠移植治疗后VEGF、EP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部分实验指出,BM-MSC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损伤区域微循环而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验证BM-MSCs是否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我们通过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VEGF、EPO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MSC组与HIF-1α MSC组的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HIF-1α MSC组的差异性更明显(如图8、9所示)。因此,HIF-1α过表达能够加增强BM-MSC对VEGF和EPO表达的诱导功能。研究结论1.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增多,提示其可作为TBI模型小鼠的种植细胞并能起到修复神经作用。2.BM-MSCs移植入TBI小鼠脑内后,TBI模型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降低,同时,同侧皮质中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BM-MSCs移植后通过刺激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降低脑损伤程度。3.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入TBI模型小鼠脑内后,mNSS评分进一步下降,细胞增殖及神经再生继续增多,小鼠脑组织的病变体积和脑含水量下降及VEGF、EPO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增高较BM-MSCs明显,证明HIF-1α可以在BM-MSCs中过表达,并且HIF-1α基因修饰的BM-MSCs具有更高的增殖活力,能够显著提高BM-MSCs的治疗效果。4.HIF-1α过表达的BM-MSCs移植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方法,也可作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细胞、基因联合治疗的科研基础。同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病毒感染等方法人为上调MSCs中有益于治疗的基因,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图文】:

腺病毒感染,过表达,腺病毒,博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结果逡逑毒感染后BM-MSCs细胞中HIF-la邋mRNA和蛋白无腺病毒的对照组(Ad.邋Null组)或MSC细胞组(contro丨lct的腺病毒转染的BM-MSCs邋(Ad.邋HIF-lct组)中HIF-lam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1)。上述研究后HIF-la在BM-MSCs中过表达,即HIF-la过表达的BM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逡逑8-逡逑

腺病毒感染,过表达,腺病毒,统计学意义


lct的腺病毒转染的BM-MSCs邋(Ad.邋HIF-lct组)中HIF-lamRN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1)。上述研究结染后HIF-la在BM-MSCs中过表达,,即HIF-la过表达的BM-可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逡逑8-逡逑1邋|邋6-逦千逡逑1邋§邋1逡逑3邋0逦4'逡逑。2-逡逑工邋£逦2逦逦逦逡逑一邋I邋111111111邋I邋I邋■邋I逡逑0U__J_L—r—I ̄Mpw逡逑Ctrl逦Ad.null邋Ad.HIF-la逡逑图1腺病毒感染后各组细胞中HIF-lamRNA表达检测逡逑注:尸<0.01为与contro丨组相比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辉;琚芳迪;苏泽华;罗秋丽;仪杨;张晓康;张鑫;谢飞;马雪梅;;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1期

2 罗芳;;对创伤性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进行刺激性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08期

3 闻浩;林晨;孟伟阳;朱烈烈;陈大庆;;温州地区创伤性脑损伤及相关问题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年08期

4 吴毅;Wammes JD;Good TJ;Fernandes MA;;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记忆缺失[J];中国康复;2017年02期

5 祁磊;王茂德;;创伤性脑损伤与神经凋亡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6年01期

6 洪远;郭松雪;张建民;;自噬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8期

7 王娜;李林;;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8 潘秀兰;王银龙;马东周;张小松;范天风;孙红燕;;纳米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8年45期

9 钟亚杰,雍伟,游潮;镁离子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10 史为栋,王孔宝,秦启生;创伤性脑损伤与细胞凋亡[J];法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创伤性脑损伤:重症监护治疗[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2 谢彩霞;;创伤性脑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营养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彭伟军;王杨;夏子安;王维浩;许建霞;杨波;;醒脑逐瘀汤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吴群;闫伟;张建民;;虾青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A];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孔晓冬;施福东;;自然杀伤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6 衣昕;;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的神经再生情况[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7 衣昕;金国华;秦建兵;成翔;;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内源性神经再生[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张铂;王兵;曹书华;王勇强;;大黄鞣质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三届组稿会暨第六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永财;马东明;王勇;姜正林;陈岗;何鹏;许世辉;;高压氧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杭春华;;创伤性脑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熙熙;非运动员也会得创伤性脑损伤[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孙国根;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或有新突破[N];健康报;2015年

3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困扰驻伊美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孙国根;基因修饰或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N];中国医药报;2015年

5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崔俊波;创伤性脑损伤:补气化瘀开窍[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顾泳;通过基因修饰干预治疗创伤性脑损伤[N];解放日报;2015年

7 周希彬;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直升机运输和生存率[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5年

8 周希彬;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直升机运输和生存率[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5年

9 记者 陈丹;3D类脑组织在实验室存活两个月[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房琳琳;美国“脑计划”再扩资[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新;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时晓东;HIF-1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过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年

3 李理;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与认知障碍患者注意网络的多模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楼丹丹;创伤性脑损伤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代谢模式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5 占洁;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功能与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罗小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fMR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识别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7 秦晓静;创伤性脑损伤miRNA和蛋白分子标志物筛选及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8 周建;MitoQ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9 徐希德;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10 何骏驰;贝沙罗汀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英;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维度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2 彭云川;水通道蛋白-4和神经元素-3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分布[D];大理大学;2019年

3 尹相杰;PAFR缺失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与脑功能损伤[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4 刘艺琼;Tim-3对小胶质细胞和创伤性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5 卢思为;入院贫血对创伤性脑损伤患儿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李晖;3D SWAN联合3D ASL对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7 余明月;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与激活素A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8 吴文天;黄体酮与急性脑创伤患者伤情程度和预后相关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9 孙佳桦;改良FOUR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10 周帅;阿托伐他汀对脑外伤小鼠模型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74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674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