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7-03-29 11:17

  本文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且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急性肺损伤的病死率高。在疾病诊断方面,虽然理论上可以从发病机制及损伤靶点着手,寻找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一种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弥漫性肺泡损伤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特点,也是诊断的可靠标准,但由于在患者生前取肺组织较困难,所以结合临床动态监测动脉血气仍是目前早期发现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措施。在疾病治疗方面,针对炎症失控而采用的激素治疗并未取得良好疗效,所以目前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对过敏、误吸等因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可以考虑早期、短期、适量使用。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多靶点综合治疗和纠正缺氧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措施。机械通气是纠正缺氧的最主要的呼吸功能替代疗法,在使用时,应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加用适度呼气末正压(PEEP)。总之,从炎症失控、弥漫性肺泡损伤着手去寻找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
【关键词】生物医学研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 急性肺损伤 弥漫性肺泡损伤 主要措施 机械通气 发病机制 肺保护性通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0928) 军队“十一五”攻关课题(06G083)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BB5072) 第三军医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HG04)
【分类号】:R563.8
【正文快照】: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上各学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1967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Ashbaugh等[1]首先报道了成人急性呼吸窘迫(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in adult),引起了国内外学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桂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 孙耕耘,钱桂生,赵志强,毛宝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桂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2年09期

2 徐f ,陈雪梅,黄桃,周发春;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肺挫伤所致急性肺损伤[J];重庆医学;2005年03期

3 陈柏成,肖颖彬,钱桂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ALI与ARDS[J];重庆医学;2005年05期

4 孟毅,杨侃,王向阳,王洪运,闵凯,吴将,羊庚生;肺挫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5 俞辰斌;孙海晨;聂时南;邵旦兵;许宝华;唐文杰;吴学豪;;盐酸戊乙奎醚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的早期干预作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04期

6 莫萍;向鹏程;;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中的应用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6年03期

7 薛志强;段蕴铀;孟激光;丁新民;彭朝胜;;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胸腔海水致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8 程晓明,张彦琦,钱桂生;细菌感染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9 张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32例疗效分析[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2期

10 唐忠平;刘进;管亚慧;;无创通气在综合性ICU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蕾;王刚;李廷谦;;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一)[C];2004年

2 向国霞;毛兵;李廷谦;王刚;王蕾;;大黄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3 邵咏华;厉振凯;王毅鑫;;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早期加强治疗[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立新;不同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龙小雅;吸入一氧化氮对实验性胎粪吸入性肺炎及肺损伤的干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马宏博;扶正排毒液治疗内毒素休克肺损伤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金婧;LPS致新生大鼠急性肺损伤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和NF-κB变化及N-乙酰半胱氨酸干预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陈柏成;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ALI/ARDS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王兴友;糖皮质激素保护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受体前调节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张方;BAG-1—GR信号通路调控糖皮质激素抗炎效应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8 阎锡新;不同诱因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及地塞米松干预效果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9 朱桂军;二烯丙基三硫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李香兰;加味升降散对IB病毒学及ARDS免疫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琪;兔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所致响吸入性肺炎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脏的病理学变化及其机理[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2 陈瑞丰;胰炎合剂治疗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NF-κB活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邓志雄;N-乙酰半胱氨酸和地塞米松对脂多糖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4 王蕾;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Fractalkine表达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5 田玉恒;内毒素肺损伤小鼠肺内清道夫受体A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黄艳智;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患儿磷酯酶A_2及细胞因子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季宪飞;槲皮素对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江西医学院;2004年

8 谢艳萍;急性肺损伤肺水通道蛋白-1、5的表达及功能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9 单仁飞;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实验性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介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10 任明;红景天抗渗胶囊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青,毛宝龄,钱桂生,陈正堂,徐剑铖,李琦;油酸和内毒素两次打击大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孙耕耘,钱桂生,赵志强,毛宝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山医院针麻组;脑电信号的调频磁带记录——介绍一种简易调频记录装置[J];复旦学报(医学版);1980年05期

2 卢君健;全国第二次急性三衰(肺、循环、肾)抢救经验交流会议[J];新医学;1980年11期

3 宋金铎;徐德法;;西非-矿区疟疾化学预防的习惯与失败原因的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年06期

4 Peters R M;姜剑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要点[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80年04期

5 Rushmer RF;刘普和;;未来生物医学研究的替代方案(ALZA专家演讲)[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0年03期

6 王继中;;计算机与医学[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0年02期

7 ;德-美癌症联合研究计划[J];国外医学情报;1980年09期

8 后横;;体表电位图可能代替心电图[J];国外医学情报;1980年15期

9 杨玉;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什么东西?它在生理上有何作用?[J];江苏医药;1981年01期

10 中村信义;王楠田;;日本实验动物科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二)[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承业;王海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2 方福德;;实验动物学的前沿领域——小鼠基因组的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杨世华;陈乾生;李小航;;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无B病毒种群的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曹筱梅;贲昆龙;谢云华;;促性腺激素诱导树,

本文编号:274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74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