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Tim-3对小胶质细胞和创伤性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8:53
【摘要】:研究背景巨噬细胞在免疫稳态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与多种急慢性、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多种疾病的干预靶标。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的巨噬细胞,在生理情况下,通过吞噬防御、免疫应答、神经营养、突触重塑等多种作用,在维持神经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病理情况下,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免疫应答失控,分泌大量炎症介质,则会造成免疫损伤。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与其极化状态密切相关。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具有“经典激活”(M1)和“替代激活”(M2)两种状态,具体状态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刺激因素。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iNOS和NF-κB通路的活化进而产生各种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以及超氧化物、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M2型小胶质细胞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以及TGF-β等抑炎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通过M1/M2不同方向的极化,发挥增强炎症反应(M1)或促进炎症修复(M2)的作用。在脑创伤的情况下,小胶质细胞活化过度、M1极化增强是引发“二次创伤”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阿尔茨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过早向M2极化不利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的清除等。可见及时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对于防治脑损伤、预防脑功能障碍等具有重要意义。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战时和平时,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非可控的级联放大炎症反应是TBI的致病机理之一,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失控是这一级联放大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由于TBI致病机理的复杂性,至今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深入了解TBI的损伤机制,寻找潜在干预靶点,对于减少战斗减员、减轻社会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domain containing molecule-3,Tim-3)广泛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是新近发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近年来,Tim-3因其自身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引起免疫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Tim-3的研究都集中在其对T细胞功能的调控上。我们实验室长期关注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并率先发现Tim-3在体外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在维持天然免疫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实验室进一步的研究数据表明,干预Tim-3信号可以通过重塑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疾病进展。因此,能否通过干预Tim-3的信号来调控小胶质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TBI的发生发展,成为本研究着重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目的探究Tim-3对神经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利用小鼠建立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模型;构建和扩大繁殖Tim-3(HAVCR2)敲除模式小鼠;探究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及结果本研究共分4个部分,即Tim-3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Tim-3敲除模式小鼠的构建及鉴定、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调节作用的初步探究。1 Tim-3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小胶质细胞BV-2上Tim-3及其配体的表达情况;利用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阻断Tim-3信号对BV-2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而明确Tim-3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的调控作用;通过免疫印迹阐明Tim-3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结果:Tim-3及其配体分子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表达于BV-2细胞;阻断Tim-3信号显著增强了BV-2细胞M1极化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表达,抑制了M2极化相关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提示Tim-3参与了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控。同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Tim-3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中视黄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ed gene protein I,RIG-I)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的表达及活化发挥极化调控功能。2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对照组)和CCI组(控制性皮质撞击,下文统称TBI(CCI)),每组20只,经腹腔麻醉后,暴露硬脑膜,用电子控制性皮质撞击仪对小鼠脑皮质实施打击;在打击前和打击后24小时,依据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量表(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进行NSS评分,并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依据NSS评分结果和HE染色结果,评价模型建立情况。结果:两组小鼠均成活,基于NSS评分结果和HE染色结果,TBI(CCI)组为中度损伤。3 Tim-3敲除模式小鼠的构建及扩大繁殖利用商品化的HAVCR2-Floxed重组转基因小鼠交配筛选出Flox~(+/+)纯合型小鼠;利用Flox~(+/+)纯合型小鼠和商品化的EIIa-Cre重组转基因小鼠(Cre~(+/+)或Cre~(+/-)均可表达Cre酶)交配筛选出Flox~(+/+)Cre+小鼠;提取小鼠基因组DNA和脑组织RNA及总蛋白,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验Tim-3的敲除效果。结果:小鼠基因组DNA电泳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Flox~(+/+)纯合型小鼠和Flox~(+/+)Cre+小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im-3敲除模式小鼠脑组织内Tim-3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4 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调节作用的初步探究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Tim-3敲除(Knock out,KO)模式小鼠,每组20只,建立TBI(CCI)模型。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2小时、24小时依据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量表(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进行NSS评分,评估模型建立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差异;并提取伤灶周围脑皮质的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T小鼠和KO小鼠伤后脑内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探究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调控作用。结果:成功利用WT小鼠和KO小鼠复制了中度TBI(CCI)模型;伤后12小时,Tim-3能够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抑制I型干扰素的表达;伤后24小时,两组小鼠的NSS评分和TNF-α及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结论1 Tim-3参与了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的极化调控,抑制其M1极化,促进其M2极化。2成功在C57BL/6小鼠模拟了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模型,经评价确定建立了TBI(CCI)中度损伤模型。3构建和扩大繁殖了Tim-3敲除模式小鼠,为研究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等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4利用野生C57BL/6小鼠和自行构建、扩大繁殖的Tim-3敲除模式小鼠,成功复制了TBI(CCI)模型;初步探究了Tim-3在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模型中对神经功能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伤后12小时,Tim-3对神经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抑制I型干扰素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明Tim-3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调控作用,发现潜在的干预治疗靶点,进而为探索治疗脑损伤及相关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新策略,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方向。创新点本研究以免疫检查分子Tim-3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细胞水平上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其对小胶质细胞BV-2的极化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根据实验需要,建立了小鼠控制性皮质撞击(CCI)中度损伤模型;利用两种不同基因背景的重组转基因小鼠,成功构建并扩大繁殖了Tim-3敲除模式小鼠;首次利用Tim-3敲除模式小鼠复制了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模型,探究Tim-3对神经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在探究中发现,伤后12小时,Tim-3对神经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抑制I型干扰素的表达,而在对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未获得明确的结果,我们正在调整与完善相关实验方案,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军事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51.15
【图文】:

小胶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 10 页配体Galectin-9(图1B)表达于BV-2细胞表面。以上研究结果,为分析Tim-3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图 1 流式细胞仪检测 Tim-3 和 Gal-9 在小胶质细胞 BV-2 的表达情况阴影部分为同型对照抗体的染色结果。2.2 阻断Tim-3信号通路显著增强了小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为了探讨Tim-3分子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参考文献的方法[47],我们用Tim-3融合蛋白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阻断细胞上的Tim-3与其配体的结合,然后用ELISA及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小胶质细胞中M1型细胞因子包括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im-3融合蛋白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12h后,IL-1β、IL-12a、IFN-β1和IFN-α4的mRNA基因表达上调,共培养24h后

小胶质细胞,共培养,融合蛋白,细胞


图 1 流式细胞仪检测 Tim-3 和 Gal-9 在小胶质细胞 BV-2 的表达情况阴影部分为同型对照抗体的染色结果。2.2 阻断Tim-3信号通路显著增强了小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为了探讨Tim-3分子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参考文献的方法[47],我们用-3融合蛋白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阻断细胞上的Tim-3与其配体的结合,然用ELISA及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小胶质细胞中M1型细胞因子包括TNF-α等细胞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Tim-3融合蛋白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12h后,IL-1β、12a、IFN-β1和IFN-α4的mRNA基因表达上调,共培养24h后,IL-6和TNF-α的蛋表达显著上调(图2),提示Tim-3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显抑制其M1型极化。

小胶质细胞,融合蛋白,共培养,神经


军事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3 阻断Tim-3信号通路显著抑制了小胶质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样,我们用Tim-3融合蛋白阻断的方法,观察了Tim-3对小胶质细胞M2型细胞因子,包括TGF-β和IL-10以及M2细胞的标志分子Arg-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Tim-3融合蛋白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36h后,IL-10、TGF-β和Arg-1的mRNA基因表达下降(图3),提示Tim-3促进小胶质细胞的M2型极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辉;琚芳迪;苏泽华;罗秋丽;仪杨;张晓康;张鑫;谢飞;马雪梅;;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1期

2 罗芳;;对创伤性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进行刺激性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08期

3 闻浩;林晨;孟伟阳;朱烈烈;陈大庆;;温州地区创伤性脑损伤及相关问题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年08期

4 吴毅;Wammes JD;Good TJ;Fernandes MA;;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记忆缺失[J];中国康复;2017年02期

5 祁磊;王茂德;;创伤性脑损伤与神经凋亡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6年01期

6 洪远;郭松雪;张建民;;自噬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8期

7 王娜;李林;;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8 潘秀兰;王银龙;马东周;张小松;范天风;孙红燕;;纳米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8年45期

9 钟亚杰,雍伟,游潮;镁离子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10 史为栋,王孔宝,秦启生;创伤性脑损伤与细胞凋亡[J];法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创伤性脑损伤:重症监护治疗[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2 谢彩霞;;创伤性脑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与营养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彭伟军;王杨;夏子安;王维浩;许建霞;杨波;;醒脑逐瘀汤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吴群;闫伟;张建民;;虾青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A];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孔晓冬;施福东;;自然杀伤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6 衣昕;;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的神经再生情况[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7 衣昕;金国华;秦建兵;成翔;;成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皮质内源性神经再生[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张铂;王兵;曹书华;王勇强;;大黄鞣质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三届组稿会暨第六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永财;马东明;王勇;姜正林;陈岗;何鹏;许世辉;;高压氧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杭春华;;创伤性脑损伤与认知功能障碍[A];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熙熙;非运动员也会得创伤性脑损伤[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孙国根;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或有新突破[N];健康报;2015年

3 高原;创伤性脑损伤困扰驻伊美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孙国根;基因修饰或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N];中国医药报;2015年

5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崔俊波;创伤性脑损伤:补气化瘀开窍[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顾泳;通过基因修饰干预治疗创伤性脑损伤[N];解放日报;2015年

7 周希彬;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直升机运输和生存率[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5年

8 周希彬;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直升机运输和生存率[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5年

9 记者 陈丹;3D类脑组织在实验室存活两个月[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房琳琳;美国“脑计划”再扩资[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理;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与认知障碍患者注意网络的多模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楼丹丹;创伤性脑损伤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代谢模式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3 占洁;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功能与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4 罗小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fMR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识别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5 秦晓静;创伤性脑损伤miRNA和蛋白分子标志物筛选及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6 周建;MitoQ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7 徐希德;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8 何骏驰;贝沙罗汀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9 杨云华;CT-1基因及其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修复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刘励军;缺血与创伤性脑损伤T_1、ADC动态变化及其与脑组织含水量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相杰;PAFR缺失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与脑功能损伤[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刘艺琼;Tim-3对小胶质细胞和创伤性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3 李晖;3D SWAN联合3D ASL对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余明月;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与激活素A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吴文天;黄体酮与急性脑创伤患者伤情程度和预后相关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6 孙佳桦;改良FOUR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7 周帅;阿托伐他汀对脑外伤小鼠模型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8 杨毅;轻度创伤性脑损伤高压氧康复效果评估的多模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9 胡朝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型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D];新乡医学院;2018年

10 李鹏;MG53蛋白联合hUC-MSCs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2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772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