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5:32
   背景和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ian injury,TB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具有高致残、致死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干预手段。TBI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继发的凝血功能障碍(TBI associated coagulopathy,TBI-AC)及血脑屏障破坏被认为与其不良预后相关。前期研究发现,TBI急性期粘附配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ibrand factor,VWF)水平升高且粘附活性增强,通过与脑源性微囊泡(brain-derived microvesicles,BDMVs)结合,协助BDMVs破坏血脑屏障及引起TBI-AC。有研究证明纯化的VWF-A2片段可抑制血小板与VWF以及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拟通过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VWF-A2蛋白,腹腔注射干预TBI小鼠。探索VWF-A2对TBI小鼠血脑屏障及凝血系统的影响,同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TBI患者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获得重组VWF-A2蛋白(组氨酸标签标记)。通过凝胶电泳、蛋白质印迹法及金属酶ADAMTS-13体外酶切实验对VWF-A2进行鉴定和初步功能性研究。(2)通过液压打击仪制备C57BL/6J小鼠重型TBI模型,伤后30 min腹腔注射VWF-A2(4 mg/kg),检测不同时间点VWF-A2循环血浓度。评估VWF-A2对TBI小鼠伤后3天内死亡率的影响,改良版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预后。(3)伊文氏蓝渗漏实验检测TBI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TBI小鼠肺组织血管渗出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MVs水平。Transwell小室系统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VWF-A2对TBI小鼠外周血源性MVs及体外冻融匀浆法制备的BDMVs介导的内皮屏障破坏的影响。(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BI小鼠循环血VWF抗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及VWF结合胶原能力。磷钨酸-苏木精染色评估TBI小鼠肾脏纤维素沉积情况。凝血酶生成实验和活化凝血因子X凝血时间检测MVs介导的凝血反应。流式细胞仪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激活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小鼠断尾流血时间检测TBI小鼠出血倾向。(5)免疫共沉淀法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TBI小鼠循环血及体外VWF与VWF-A2相互作用。同时评估VWF-A2对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和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通过VWF-A2重组质粒转染、表达、纯化成功获得大量高纯度重组VWF-A2蛋白(纯度90-95%),金属酶ADAMTS-13可有效酶切VWF-A2,证明了其具有生物学活性。VWF-A2可减少TBI后循环血中携带VWF的脑源性、血小板源性及内皮细胞源性MVs释放,抑制VWF协助下BDMVs介导的血脑屏障破坏及内皮细胞激活,同时降低了TBI小鼠死亡率,改善存活小鼠神经功能预后。同时,VWF-A2可减少TBI后高活性VWF的释放并能抑制其粘附活性,减轻VWF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减少症。此外,VWF-A2对凝血及纤溶级联反应也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减轻了MVs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及活化凝血因子Xa凝血反应,D-dimer水平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并且缓解了TBI后出血倾向但不引起正常老鼠出血倾向。最后,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VWF-A2可结合到活化VWF暴露的A1结构域,抑制其活性,表现为减轻瑞斯托霉素或剪切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本研究成功纯化重组VWF-A2蛋白,证明VWF-A2可减轻TBI小鼠血脑屏障及凝血系统损害,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是结合并抑制了TBI后释放的高活性VWF功能,提示了其作为药物开发的可行性,为TBI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VWF-A2还可能成为特异性检测高活性VWF的新手段,用于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感染等疾病。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651.15
【部分图文】:

示意图,机制,示意图,血脑屏障


MVs 经鼠尾静脉注入正常 C57BL/6J 小鼠,小鼠表现出与遭受 TBI状态。同时,血脑屏障及肺组织微血管完整性均遭到了破坏,随实 BDMVs 可在血小板协助下介导内皮细胞激活和内皮屏障的破坏等[13]通过乳凝集素(Lactadherin,LAC)清除 TBI 小鼠循环血 MI 后血脑屏障破坏和高凝血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Wu 等[14]研究发友病因子(von Willibrand factor,VWF)在 TBI 后大量释放,其粘并能与 BDMVs 结合,协助 BDMVs 引起内皮损伤和 TBI-AC。综图见图 1):VWF 协助 BDMVs 破坏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同时激活细胞,并产生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来源的 MVs,这些 MVs 同样携带表面 TF 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PS应提供了磷脂表面,加上 TBI 后结合到 MVs 上的 VWF,这使循大量的移动“凝血平台”,造成系统性高凝状态,并迅速进展为消。这就解释了单纯 TBI 造成的局部损伤是如何播散而引发早期全和高纤溶状态的。

蛋白结构,空间构型


后在高尔基体中通过 N 端二硫键形成多聚体。在糖基化和裂解去成熟 VWF[16-18]。多数 VWF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释放入血,少数胞的 Weibel-Palade 颗粒和血小板的 α-颗粒中,形成具有高度促血超大 VWF(Ultralarge VWF, ULVWF),分子量 500-20000 kDa,在内皮细胞或血小板释放[19, 20]。循环血中 VWF 折叠成球形,仅 V暴露便于与胶原结合。而与之相反,VWF-A1 和 VWF-A2 结构域球形结构中,避免生理情况下捕获、激活血小板(GPIbα-VWF-A ADAMTS-1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 13)切割(VWF-A2 结构域内 Tyr1605-Met160 间肽键)[21, 22]。,ULVWF 释放入血,形成螺旋状长链结构通过 VWF-A3 结构域锚原,此时 VWF-A1 与 VWF-A2 的结合被打破,暴露功能位点:V血小板粘附、激活及聚集,而 VWF-A2 则可被金属酶 ADAMTS-1过度的促血栓形成活动。生理状态下,ULVWF 的分泌与裂解处于,当 VWF 异常增多或 ADAMTS-13 减少时,机体易发生凝血功能紊]。

固态培养,细菌菌落,菌液


1.1.1A:LB 固态培养皿,内含单个细菌菌落。B:灭菌枪头挑取单个菌中振荡培养。C:超声破碎后菌液。 将上述 2 mL 菌液置于 1 LLB 选择培养基(含抗生素)中,继续m/s 振荡培养数小时。 取 1mL 菌液于酶标仪专用检测管中,600 nm 波长处检测吸光度(如达不到,则继续培养。根据经验,培养 6 h 后可达到目标吸光度4 VWF-A2 蛋白诱导表达吸光度达标后,向 1 L 菌液中加入终浓度为 0.5mM 的 IPTG,于 4 振荡培养箱中培养 72 h 以诱导目标蛋白 VWF-A2 的表达。5 冰浴超声破菌 72 h 后,将菌液置于 400 mL 离心瓶中 4 ℃下 6000 rpm 离心 10 m25 mLPBS 缓冲液(pH 7.4)重悬菌体并转移至铝制超声破碎瓶中超声破碎,超声破碎仪参数为:恒定功率 300 W,工作 3 s,间隔 。超声破碎时应注意探头不能触碰铝瓶瓶底或侧壁,以免损坏机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辉;琚芳迪;苏泽华;罗秋丽;仪杨;张晓康;张鑫;谢飞;马雪梅;;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年01期

2 罗芳;;对创伤性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进行刺激性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08期

3 闻浩;林晨;孟伟阳;朱烈烈;陈大庆;;温州地区创伤性脑损伤及相关问题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年08期

4 吴毅;Wammes JD;Good TJ;Fernandes MA;;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记忆缺失[J];中国康复;2017年02期

5 祁磊;王茂德;;创伤性脑损伤与神经凋亡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6年01期

6 洪远;郭松雪;张建民;;自噬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8期

7 王娜;李林;;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8 潘秀兰;王银龙;马东周;张小松;范天风;孙红燕;;纳米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8年45期

9 钟亚杰,雍伟,游潮;镁离子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10 史为栋,王孔宝,秦启生;创伤性脑损伤与细胞凋亡[J];法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新;VWF-A2对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理;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与认知障碍患者注意网络的多模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楼丹丹;创伤性脑损伤对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代谢模式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4 占洁;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功能与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5 罗小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fMR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识别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秦晓静;创伤性脑损伤miRNA和蛋白分子标志物筛选及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周建;MitoQ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8 徐希德;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苏州大学;2018年

9 何骏驰;贝沙罗汀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10 杨云华;CT-1基因及其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修复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云川;水通道蛋白-4和神经元素-3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分布[D];大理大学;2019年

2 尹相杰;PAFR缺失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与脑功能损伤[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刘艺琼;Tim-3对小胶质细胞和创伤性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年

4 卢思为;入院贫血对创伤性脑损伤患儿预后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5 李晖;3D SWAN联合3D ASL对急性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6 余明月;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与激活素A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吴文天;黄体酮与急性脑创伤患者伤情程度和预后相关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8 孙佳桦;改良FOUR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9 周帅;阿托伐他汀对脑外伤小鼠模型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10 杨毅;轻度创伤性脑损伤高压氧康复效果评估的多模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5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865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