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早期血糖不稳定指数对其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早期血糖不稳定指数对其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ICU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与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是否应该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策略以控制血糖水平仍存在争议。另外,相关研究也发现,即使血糖控制水平相同的患者临床病情转归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重症患者临床预后差异的原因不仅与血糖控制水平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Glycemicvariability,GV)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血糖易波动的原因、GV引发不良预后的机制、如何选择评估GV的最佳指标、以及GV能否评估患者预后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ICU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血糖不稳定指数(Glycemic lability index,GLI)为血糖波动性的量化指标,以28d生存率作为预后的主要终点指标,探讨GLI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为临床合理控制GV的水平提供一定依据。 目的:观察早期血糖不稳定指数对ICU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寻找代表GV量化指标的GLI相对合理范围,为临床血糖监测与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了统一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方案,按照患者28d的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入ICU24h的血糖(BGadm)、平均血糖(BGmean)、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血糖不稳定指数等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早期(24h)GLI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评价早期GLI与APACHE Ⅱ评分对患者28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不同GLI值、GLI值联合不同BGmean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它们对患者预后评估的差异。 结果:①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ICU24h的血糖、平均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及早期GLI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PACHE Ⅱ评分:26.5vs21.2;早期GLI:64.5vs35.1;P均0.01)(见图4.1)。②早期GLI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449,P0.01);两者对于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741VS0.714,P=0.64)。③随着早期GLI水平的升高,重症患者28d死亡率及ICU住院时间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中Q2组(12.94~26.56(mmol/L)2/h/d)与Q3组(27.36~76.58(mmol/L)2/h/d)的28d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1.8%vs47.1%,P0.05)。④按照BGmean中位数及GLI中位数分组,无论是在低平均血糖组(8.715mmol/L)还是在高平均血糖组(8.715mmol/L),早期GLI水平升高均会引起患者28d死亡率的增加(低平均血糖组:高GLI50%vs低GLI10%;高平均血糖组:高GLI55%vs低GLI14.3%;P 0.05)。而对于早期GLI水平相同的患者,比较高平均血糖和低平均血糖组患者28d死亡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低GLI组:14.3%vs10.0%;高GLI组55.0%vs50.0%;P均0.05)。当患者同时存在高BGmean值和高GLI水平时,其28d死亡率达最高(55%)。 结论:早期GLI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在预测重症患者预后方面,GLI具有与APACHE Ⅱ评分相同的价值;早期较高的GLI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将危重症患者GLI控制在26.56(mmol/L)2/h/d以下可能是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
【关键词】:血糖 血糖波动性 血糖不稳定指数 危重症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59.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3
- 第2章 文献综述—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性的相关研究进展13-19
- 2.1 血糖与血糖波动性13-14
- 2.2 ICU 患者血糖波动的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4-15
- 2.2.1 ICU 患者血糖波动的机制14
- 2.2.2 血糖波动性对机体的影响14-15
- 2.3 评估血糖波动性的指标15-16
- 2.4 早期血糖波动性对于评估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价值16
- 2.5 血糖波动性的监测与标准化控制16-19
- 2.5.1 常见血糖监测方法的比较17
- 2.5.2 血糖波动性的标准化控制17-19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19-21
- 3.1 资料19
- 3.1.1 病人资料19
- 3.1.2 血糖监测设备19
- 3.2 研究方法19-20
- 3.2.1 血糖的监测和调控19
- 3.2.2 观察和统计指标19-20
- 3.2.3 观察和检验指标20
- 3.3 统计学分析20-21
- 第4章 结果21-30
- 4.1 存活组与死亡组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21-22
- 4.2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血糖相关检测指标的比较22-24
- 4.3 重症患者早期 GLI 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24-30
- 4.3.1 早期 GLI 与入科时 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24
- 4.3.2 早期 GLI 与 APACHE Ⅱ评分对重症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比较24-25
- 4.3.3 不同早期 GLI 值水平重症患者预后的比较25-27
- 4.3.4 不同平均血糖和早期 GLI 水平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分层比较27-30
- 第5章 讨论30-33
- 5.1 重症患者早期 GLI 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30-31
- 5.2 对危重症患者 GLI 合理控制范围的研究31-32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32-33
- 第6章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38-39
- 致谢3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再莉,王佑民,刘树琴;糖尿病足51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5年02期
2 闫胜利,王颜刚,赵世华,王斐,余霄龙;山东沿海居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尿碘水平关系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孙瑜;林洁欣;王惠军;;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IL-12、TNF-α改变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吕存贤;;血府逐瘀汤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鹰;健脾理肺法为主治疗糖尿病便秘50例疗效分析[J];北京中医;2005年03期
6 万桂玲,吴仕光,孙瑞鹏,魏奎秀;恶性肿瘤并发糖尿病化疗期间糖尿病支持治疗[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刘秀容;刘智平;;胰岛素泵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体会[J];重庆医学;2006年10期
8 张永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1期
9 佟大年,秦环龙;创伤后不同阶段内分泌激素变化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年02期
10 陈雪莲;张淑璇;吴彩霞;;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莫宝庆;马凤楼;刘尧芬;孔三囡;刘华;丁丽;顾湘;;营养宣教在改善痛风病人生活质量中的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C];2004年
2 成国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敖华;李明;罗昭珍;赵有芳;朱晓宣;余涛;张家新;陈涛;;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重度营养不良临床观察[A];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内科、儿科学术交流会暨宜昌市医学会血液疾病诊治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师正东;;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例误诊分析[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裕贤;李永凯;;针灸减肥中腹针的应用观察[A];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向彤;潘优津;吴朝明;金胜鑫;;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6年
7 吴海波;郑海飞;;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运林;17β-雌二醇对人成骨样细胞和破骨样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鲍圣涌;“双固一通”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3 陶冬青;复方甲亢片对Graves病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失衡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 施佩珍;复方甲亢片对Graves病大鼠细胞因子网络紊乱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5 程安一;《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文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7 张红敏;参芪复方对GK大鼠低度炎症和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刘成霞;丁酸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分子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5年
9 覃秀川;埃他卡林对高尿酸血症所致高血压和肾脏损伤的影响及其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邹本良;温肾通络栓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维坤;康莱特、IL-1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Alfredo Eduardo Orozco Terán;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3 佟铸;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移植小肠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田小丽;代谢性及内分泌性骨质软化的影像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5 韩剑刚;沐舒坦对体外循环期间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6 仇q
本文编号:322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2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