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现状
本文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紊乱、纤维蛋白沉积及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病理变化,是许多疾病的中间环节,病死率率高,预后差。长期以来人们对DIC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IC的发病机制、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前DIC的关系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总结论述。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分类号】:R554.8
【正文快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多种基础病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紊乱、纤维蛋白沉积及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最终可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熊长明;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2期
2 姚春;相关分子标志物在前DIC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年06期
3 王兆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1年06期
4 宋善俊,方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前期的诊断[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2期
5 杨锐,魏文宁,杨焰,宋善俊;血浆D-二聚体与抗凝血酶活性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6 侯德仁,蒋崇惠,杨期东,杨光田,邓普珍;山莨菪碱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03期
7 孙洁,凌斌,顾云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及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08期
8 Cheng Hock Toh,Michael Dennis,袁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老病新希望[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凤;秦克秀;张泓;徐俊;;脓毒性休克合并MODS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预后[J];安徽医药;2009年09期
2 朱渝军;黄显凯;;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变化及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J];创伤外科杂志;2006年05期
3 李荧,赵奇煌;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6期
4 陈宇涵;陈红;;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曹卫红;柴家科;杨红明;贾晓明;孙天骏;邹晓防;盛志勇;;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意义[J];感染.炎症.修复;2005年03期
6 鲍海咏;;高原地区ICU患者发生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对策[J];高原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7 吕文静;曾正莲;谭云昌;;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年01期
8 彭德珍;陈刚;;抗凝血酶检测及临床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2年03期
9 赵志强;邵建富;;失血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J];河北医药;2010年04期
10 王蓬;杨军;白雪;王麟;;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测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药;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刘宿;创伤、内毒素诱导炎症反应对凝血启动功能的影响及抗凝活性的调控[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阮标;RT-PCR检测血中IL-1β、IL-6预测诊断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庆娟;儿童过敏性紫癜止血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孙建军;654-2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孟秀梅;山莨菪碱对酒精诱导大鼠脑损伤CB和GFAP表达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4 张晓艳;紫癜清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血清sVCAM-1水平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朴今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4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路卫星;犬细小病毒病与血管内凝血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与血管内凝血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杨军;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合并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9 张武飞;急性创伤儿童术中血小板功能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银中;中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明,朱仕钦,曾晓华,李生伟;D-二聚体和MVO试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00年06期
2 周代星,邓普珍;山莨菪碱对急性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Ca~(2+)、MDA含量、SOD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急诊医学;1998年01期
3 刘泽英,刘双,肖瑶,赵秀清,左大鹏;52例肺栓塞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03期
4 司斌;胡振红;曾群丽;;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年03期
5 张岚,宋欣,李向红;缺氧-再给氧刺激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6 郝延磊,蒲传强,朱克,张凤英,刘洁晓,朱光明,张曙光;血脑屏障内皮细胞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鼠脑缺血性脑水肿发生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2期
7 王兆钺;血栓与止血研究的进展──第十七届国际血栓与止血会议简介[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年03期
8 汤彦,杨光田,蒋崇慧,汪培华,邓普珍;山莨菪碱在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04期
9 蒋崇慧,杨光田,汤彦;山莨菪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1年03期
10 占成业,邓普珍;山莨菪碱对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及生存状况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富;李振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14期
2 谢军;;组织因子(T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8年01期
3 虞蔚;;产科DIC 16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陈华文 ,李树生;产后大出血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年04期
5 侯著法;向诗非;张晓华;;显性DIC评分对40例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年06期
6 龚淑芬;唐晓红;贾小兰;;产科DIC 12例诊治体会[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年02期
7 朱惠莉;周伊南;王健;;肺部感染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监测[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年03期
8 陈赛娟;王振义;陈淑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若干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年05期
9 王忠兴;;大剂量结合型雌激素不降低高身材女性抗凝血酶Ⅱ的活力[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84年03期
10 单鸿仁;;血液凝固系统与纤溶系统[J];山西医药杂志;197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燕;;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王兆钺;;DIC研究的进展[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戴红;费建文;唐燕;于传亭;宫晓黎;唐艳秋;;关节手术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_2抗纤溶酶复合物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4 吴平路;;克林霉素过敏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娟;白永菊;;16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体会[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瑞秀;;1例膜式氧合器联合人工肾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马中富;温春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谢海啸;王明山;潘景业;张艳杰;;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纤溶功能和抗凝血酶活性的变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马中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晓冬;何颜霞;刘建华;;内毒素致小鼠早期凝血机制变化及肝素的治疗作用[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德良 编译;复杂凝血过程可简单模拟[N];健康报;2007年
2 毛丽娜 马蕾;为使“玻璃人”不再“易碎”[N];宝鸡日报;2009年
3 吕诺;血友病患者救命药告急,政府企业紧急供应[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颖;血友病,你知道多少[N];科技日报;2009年
5 顾钱江 胡创伟;台湾首次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人类凝血因子[N];医药经济报;2004年
6 王乐民;重组第八因子产生抗体风险的评估完成[N];健康报;2007年
7 邱家山 方为茂;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分离纯化技术推陈出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江卉 通讯员 黄冬香 涂晓晨 王华芳;武汉协和医院成立中南首家血友病诊疗中心[N];湖北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国东;中国血友病患者占全球1/4[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旭;血友病药物市场——新药带来新希望[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遗传性抗凝因子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白春梅;中国静脉血栓患者活化蛋白C抵抗(APC-R)和抗凝蛋白缺陷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3 谢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陈又南;家猪凝血相关因子的遗传分子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昌克勤;大剂量乌司他丁在兔常温体外循环中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沈贤;Th1/Th2平衡在高容量血液滤过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变化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王振文;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8 黄河;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基因表达变化及低分子肝素干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9 贾梦醒;肝移植中肝素的影响及鱼精蛋白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琪;脂多糖预处理催老大鼠急性肺损伤时心功能改变及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高凝状态持续监测的意义及亚低温对其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2 卢晓旭;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凝血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晁叶青;青岛文昌鱼Antithrombin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孙小强;银屑病患者血管内皮及凝血、抗凝血功能改变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朱渝军;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D、TM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姜涛;乳腺癌凝血纤溶指标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魏延民;M-007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应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吴波;失血性休克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后血清TNF-α及IL-6的表达变化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王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与血管内凝血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孙秀娟;成人急性白血病诊断时出凝血特点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现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4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