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神经影像学评估

发布时间:2017-05-25 07:20

  本文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神经影像学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研究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因而早期对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而完整地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中就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合理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影像学评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1120571,30970823,31371007) 北京市科委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Z131100006813022)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0引言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指出,目前在脑梗死治疗中溶栓是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但由于其有严格的时间窗,大大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1]。研究表明依赖缺血半暗带和时间窗做出的溶栓治疗实践,在某种程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向先俊;邹立秋;刘鹏程;江锦赵;冯飞;言伟强;;3D-TOF 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枝循环及其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4期

2 何奕涛;付学军;邹良玉;唐冰杉;马可夫;郭毅;;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预测神经功能转归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8期

3 刘琳;孙槟;畅亦杰;;3D CE-MRA与TOF-MR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对比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年04期

4 周宏伟;武薇;兰文婧;谷艳英;吴江;;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脑组织灌注信息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涛;李淑明;阮骥;;Fair灌注成像在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年03期

2 王桂杰;刘国荣;;高场强3D CE-MRA在脑卒中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01期

3 张明星;谢明国;侯中华;;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年02期

4 郑菲;王丽娜;;颅脑CE-MR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3年36期

5 齐旭红;毕冬梅;李娟;张雪梅;康群凤;周全红;康枫;温智勇;;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对照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年06期

6 蒋颖;;MRA诊断中老年颅内动脉狭窄的可靠性[J];中外医疗;2012年30期

7 黎本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华西医学;2013年03期

8 王敏;王宝军;刘国荣;李玮;;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及其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9 黄妍妍;吴军;王成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型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14年02期

10 李雪峰;王清芳;;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偏头痛性脑梗死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运俊;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幕上单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变化[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珊珊;大鼠急性期脑梗死后远隔部位脑灌注成像的改变[D];郑州大学;2012年

2 沈杉杉;MRI多模态成像技术对正常人Willis环和大脑中动脉病变组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尚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5 顾亚丽;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D];浙江大学;2013年

6 李秋菊;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D];青岛大学;2014年

7 邢飞;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I在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徐玲;3D-ASL技术联合eDWI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贾建波;3D-TOF-MRA上大脑前动脉、后动脉偏侧优势预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长期功能预后[D];郑州大学;2014年

10 张文进;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大鼠脑损伤区微循环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东升;孙培芳;梁长虹;黄飚;刘红军;;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大脑后动脉侧支供血的MRA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8年06期

2 蔡俊颖;董强;付建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3 王德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09年06期

4 汪璇,李明华,方淳,潘玉萍,李文彬,乔瑞华;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年05期

5 张雄伟,牛俊英,牟培源,尹世敏,张红丽,武涧松;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1期

6 张雄伟;张以善;王淑玲;王翠玉;李曼;金文静;李秋俐;;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4期

7 呼日勒,张春雨,牛广明;急性脑血管病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03期

8 钟经馨;李雪芳;苏秉亮;;经颅多普勒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03期

9 王增献;陈再智;;对比剂增强MRA在头颈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4期

10 焦力群,凌锋,张鸿祺,缪中荣,董白晶,张鹏,宋庆斌,张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的侧枝循环特点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豪;增加侧支循环的方法学研究概况[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年02期

2 李继梅;;专题综述:侧支循环[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8期

3 蔡俊颖;董强;付建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4 王磊;张雄伟;;评估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5 朱华刚;贾若飞;孟帅;李响;杨铎;金泽宁;;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年03期

6 梁政;李波;王怀龙;黄石安;陈建英;姚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年09期

7 徐立庆;周旭晨;栗印军;;慢性心肌缺血中侧支循环作用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8 姬卫东;徐丽君;;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9 郭海燕;张宝利;王小沙;;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9期

10 胡薇薇;叶静;;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侧支循环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杨晶晶;张梅;刘晓玲;冯民;;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耿;栾波;王效增;;早期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鹏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逆向侧支循环途径的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红星;励建安;路鹏;;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伟;;CT三维重建对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高晶;苏娟;励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进兔侧支循环生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煜;夏勇;潘德锋;徐晤;张超群;钱文浩;徐通达;郝湛军;吴建东;李东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侧支循环即刻消失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张翔炜 丁邦晗 张敏州;冠脉侧支循环中医药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文华;成年型烟雾病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3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昌来;CO_2对犬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及保护心功能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传昶;树突状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侧支循环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陆晓;运动诱发的短暂性心肌缺血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林爱翠;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兔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相君;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姚德斌;前循环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3 梁朝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于鹏飞;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6 余滨宾;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7 徐国会;建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模型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8 全劲松;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左室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黄澎;有氧运动训练对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10 张勤;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形成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神经影像学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93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0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