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影响因素及rTMS治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1:09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影响因素及rTMS治疗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研究各种意外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特点,以及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体验对创伤后心理应激的影响;探索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PTSD患者核心症状、正负性情绪、PTG和心理弹性的影响。为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Questionnaire,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和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调查来自重庆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的住院患者196名。再从中筛选30名PTSD评分≥38分的患者(要求意识清楚、表达正常、能正常书写、无颅脑外伤史及癫痫发作史,目前未患其他身体疾病且愿意参加本研究)。分为治疗组20人,采用20Hz高频rTMS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刺激强度80%静息运动阈值,刺激时间1s,每序列20个脉冲,间隔15秒,共56个序列1120个脉冲;对照组(假刺激组)10人,,刺激部位同治疗组,但线圈平面垂直于患者颅骨,使信号不能穿过颅骨作用于大脑。30名患者均需在刺激前、后填写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SD、PTG、心理弹性和正负性情绪水平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主要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结果: (1)创伤后康复期患者的PTSD总分为32.96±12.72分。PTSD组在消极应对、负性情绪上得分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5,p<0.01),在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正性情绪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PTSD组(p<0.01)。 (2)创伤后康复期患者PTG总分为34.76±18.68分,其中人际关系13.59±7.39分,新的可能性6.88±4.98分,个人力量6.38±4.66分,精神变化2.27±2.13分,欣赏生活5.78±2.99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创伤后康复期患者的PTG总分及各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3)PTSD与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正性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负性情绪显著正相关(p<0.05,p<0.01);PTG与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正性情绪正显著相关(p<0.05,p<0.01); (4)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PTSD影响显著,共解释PTSD为28.5%;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PTG预测显著,共解释PTG为20.3%; (5)高心理弹性组在PTSD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心理弹性组(p<0.01);高社会支持组在PTSD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组(p<0.05,p<0.01); 高心理弹性组在PTG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p<0.01);高社会支持组在PTG总分及人际关系、新的可能性和个人力量得分上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组(p<0.05,p<0.01),在精神变化和欣赏生活得分上与低社会支持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6)20Hz高频rTMS治疗组的PTSD总分及各因子分、正负性情绪得分在刺激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但心理弹性得分、PTG得分在刺激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假刺激前后各项评分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情绪体验与PTSD、PTG关系密切,而且正、负性情绪对PTSD预测显著,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PTG预测作用显著。 (2)拥有高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患者的PTSD得分更低,PTG得分更高,提示高心理弹性个体往往会有效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来避免PTSD的发生,在遭遇创伤事件后能更灵活的调整认知从而获得成长。但部分学者有不同观点,对于心理弹性与PTG的关系尚有争论。 创伤事件诱发的应激反应受内因、外因等诸多因素的调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否及创伤后成长的水平。 (3)20Hz高频rTMS可显著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积极情绪,有效缓解PTSD核心症状,作为一种干预创伤心理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成长 影响因素 重复经颅磁刺激 正负性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41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Abstract5-8
  • 摘要8-10
  • 第一章 前言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立论依据11-12
  • 1.3 研究思路12-14
  • 第二章 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4-24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6
  • 2.3 统计学方法16
  • 2.4 结果16-20
  • 2.5 讨论20-24
  • 第三章 rTMS 对创伤后康复期 PTSD 患者核心症状、正负性情绪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24-29
  • 3.1 对象与方法24
  • 3.2 测量工具24-25
  • 3.3 统计学方法25
  • 3.4 结果25-27
  • 3.5 讨论27-29
  • 全文总结29-30
  • 一、创伤后康复期患者的应激障碍特点29
  • 二、创伤后康复期患者的创伤后成长特点29
  • 三、各因素对 PTSD、PTG 的相关与回归29
  • 四、rTMS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29-30
  • 参考文献30-33
  • 文献综述33-42
  • 参考文献40-4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棠;缪毅;彭李;李敏;陆敏;季念;;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19期

2 汪际;陈瑶;王艳波;刘晓虹;;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年14期

3 张义;党海红;;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年02期

4 史铁英;姜潮;贾树华;刘启贵;张杰;齐香玉;;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价量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0期

5 臧伟伟;付芳;伍新春;林崇德;;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6 王翠艳;刘昌;;杏仁核情绪功能偏侧化的成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7 安献丽;郑希耕;;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8 汪向东,姜经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05期

9 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影响因素及rTMS治疗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420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