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疗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7-06 09:13
本文关键词: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疗效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溶栓 阿替普酶 微血管密度 黏附因子
【摘要】:背景 脑梗死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也是成人残疾的首位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约占1/3-1/4。因此积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早期及时的溶栓治疗可以使堵塞的脑血管再通,恢复局部脑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梗死体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唯一有效手段。 阿替普酶(r-tPA)是美国FDA唯一认可的作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药物,其安全有效的静脉使用时间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4.5h内。然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5h后应用r-tP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何?目前仍有争议。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DWI序列和PWI序列的不匹配区域可以代表缺血半暗带,并提出在急性脑梗死症状出现后3-9h应用r-tPA静脉溶栓(超时间窗溶栓)仍可获益。但超时间窗溶栓是通过何种机制获益?以及获益的程度是多少?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 本研究应用SD大鼠建立大鼠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计算脑组织梗死面积、微血管密度和检测炎症因子ICAM-1、VCAM-1表达的变化,探究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的效果,并研究其机制。 方法 1.动物模型:21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分别于血栓性MCAO模型建立后4.5h、6h给予r-tPA。梗死组、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梗死后1、3、7d处死取脑。对照组大鼠手术操作方法同模型组,只注射生理盐水,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取脑。 2. TTC染色: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梗死组织为白色,非梗死区域为红色,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脑梗死体积。 3.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使用CD34抗体标记血管,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1、3、7d)脑梗死组织周围微血管,并计算微血管密度。 4.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脑组织梗死周围组织不同时间点(1、3、7d)ICAM-1、VCAM-1mRNA的表达 结果 1.各时间点(1、3、7d)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较梗死组均明显缩小(P均0.01)。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在3个时间点较4.5h溶栓组体积均增大(P0.05);对照组大鼠未发现梗死灶。 2.脑梗死3d,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微血管密度(MVD)表达较梗死组均增加(P均0.05),7d时,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MVD表达较梗死组增加更为明显(P均0.01)。随病程进展,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MVD逐步增加,7d较3d时增加明显(P0.05),但两溶栓组之间比较,在1、3.7d MVD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梗死组MVD无明显改变。 3.脑梗死后ICAM-1、VCAM-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1d时开始升高(P0.01),3d达高峰(P0.01),7d仍高于对照组(P0.01),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各时间点ICAM-1、VCAM-1mRNA表达量均较梗死组明显降低(P均0.05)。随着溶栓时间延长,ICAM-1、VCAM-1mRNA表达量均进一步升高,4.5h溶栓组和6h溶栓组在1、3、7d表达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可降低急性梗死灶体积、增加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密度,降低免疫黏附因子的表达,为临床脑梗死超时间窗的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阿替普酶 微血管密度 黏附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符号说明12-14
- 研究背景14-18
- 材料与方法18-30
- 结果30-32
- 讨论32-40
- 结论40-41
- 附图表41-47
- 参考文献47-54
- 综述54-66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67-6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永东;赵俊功;李明华;尤小芳;程英升;;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建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年02期
2 王引明;刘春风;曹勇军;陈孝东;周媛;;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若干问题的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3 杨继党;林清原;;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11期
4 金嵘,郑荣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Meta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5 潘经锐;王艺东;李梅;吕瑞妍;邱宇;彭英;;大鼠脑梗死后乏氧组织变化与血管增生的关系[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10期
6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525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255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