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小动脉闭塞型缺血性卒中(SAO)的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连续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根据影像学以及临床表现依据TOAST分型将19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LAA组(63例)与SAO组(134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吸烟、饮酒等个人史、动态血压以及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CIMT)。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饮酒率、动态血压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单因素分析中,LAA组患者维族比例高于SAA组(54%比38.1%,p=0.035),LAA组IMT、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SAO组(IMT:P=0.01;C反应蛋白:P=0.02),但是将上述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后,仅C反应蛋白(P=0.025)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0.010)在两组之间仍有差异。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与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相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数值以及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升高,提示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摘要7-8
- ABSTRACT8-9
- 前言9-10
- 研究对象与方法10-12
- 1. 研究对象与卒中分型10
- 1.1 研究对象10
- 1.2 TOAST分型标准10
- 2. 检查方法10-11
- 2.1 准备10-11
- 2.2 操作11
- 2.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撕量点选择11
- 3. 统计方法11-12
- 结果12-14
- 讨论14-24
- 小结24-25
- 致谢25-26
- 参考文献26-34
- 综述34-42
- 参考文献37-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2-43
- 导师评阅表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平光,杨卫红,陈兴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2 程鸿,于树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恶化[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3 黄盘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J];医学综述;2000年08期
4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11期
5 张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7期
6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7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释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04期
9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增大剂量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7期
10 李光民;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任;郝子龙;陶文丹;孔繁一;刘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及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涛;;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理念对中医的启示[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样肽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声溶栓治疗[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兰;;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李敬诚;杨清武;杨红;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向静;;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思睿;章军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治疗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翟明锋;醒后卒中的病因与早期临床预后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博;胱抑素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斌;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关性[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杨伟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早期再灌注特点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高海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雷;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妮;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曹红元;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血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及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10 陈文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5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5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