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脑梗死与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9:14

  本文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与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 C反应蛋白质


【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炎症因子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CI)发病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9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8例,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及2周末次日清晨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性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IL-6及hs-CRP水平均增高(均有P0.001),治疗2周后ACI患者IL-6较前降低(t=3.847,P=0.001)、hs-CRP较前降低(t=3.403,P=0.002);ACI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A组)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均有P0.001),B组及C组IL-6、hs-CRP水平高于A组(均有P=0.009)、B组较C组IL-6、hs-CRP水平升高(均有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中层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均明显增多(均有P0.001),且中灶脑梗组较腔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IL-6、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 C反应蛋白质
【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A046)
【分类号】:R743.33
【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CI)的防治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CI的发病率、死亡率依然居高。在我国所发生的脑卒中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1],由于CI的病因复杂,所以在CI的防治过程中,在控制常见的CI危险因素之外,作为其重要病因之一,颈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萍;;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9期

2 薛义成;周伯标;;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07年05期

3 陈小玲;吴志亮;;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30期

4 王平;叶颂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年07期

5 洪楷;丁映淑;张尤桥;郑庭亮;;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实验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6 陈海花;梁海珊;黄白丽;;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0年06期

7 王新水;;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hsCRP检测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7年13期

8 张艳萍;张蕴莉;方伯言;;炎性因子IL-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医学综述;2008年04期

9 朱灿敏;焦玲;王立侠;;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进展中颈动脉斑块特点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2期

10 连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倩;唐华容;刘荣荣;王光平;杨晓苏;陈方平;;FSAP基因的MarburgⅠ型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马琳;苑丽;;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受力状态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若丹;帅杰;;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脑梗死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闫福岭;张金华;;脑梗死大鼠外周免疫抑制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晓宁;陆晓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关系探讨(附104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陈芳;王晓明;柯莎;;低频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失语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朱琼;;脑梗死CT所见与临床表现不符原因探讨[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支惠萍;朱旭莹;王增;;脑梗死后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附240例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王志建;薛海英;;麦普宁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田成林;蒲传强;李雪梅;李正军;;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剑 通讯员 李健;争分夺秒治疗脑梗死[N];保定日报;2006年

2 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神经内科 刘明勇;腹泻引来脑梗死[N];保健时报;2007年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振国;脑梗死防治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8年

4 方进;清晨发生脑梗死事出有因[N];保健时报;2005年

5 吴翠秀;当心,腹泻诱发脑梗死[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记者 刘云涛;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下降[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朱丽丽;我国脑梗死静脉溶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孟智宏 杜元灏;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后脑心组织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孙国根 胡德荣;脑梗死患者脑内有新生神经存在[N];健康报;2006年

10 魏开敏;当心酗酒引发青年人脑梗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歌乐;ORP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牛琦;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李涛;低温高渗盐水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傅建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和脑血流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郭晖;PAI-1基因启动区4G/5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以及人脂肪组织表达PAI-1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杜业亮;脑缺血后肝细胞生长因子变化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波;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及其蛋白质组学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8 王凤;脑梗死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玉梅;脂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吴涛;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监测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转基因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松;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1年

2 张福鼎;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3 高思山;RAGE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石艳玲;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增加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尹长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6 赵张宁;基于MRA图像的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年龄及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7 谢琰臣;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8 蔡月明;纤维蛋白原Bβ启动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关联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9 冯勋刚;脑梗死血清S100B浓度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10 林翠茹;脑梗死与近期感染关系的相关临床研究与探讨[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567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567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