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质子磁共振波谱 健康成人 急性脑梗死 基底节区 代谢物 不均质性
【摘要】: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检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主要代谢物(NAA、Lac、Cho、Cr)在梗死中心区、边缘区及周围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梗死组织损伤机制。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先应用3.0T磁共振系统对40例健康成人行多体素1H-MRS检查,以50岁为界分为两组:年轻组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32.9±6.34岁;年长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0±6.29岁。T2WI轴位选择基底节层面作为感兴趣层面,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 VOI)两侧对称,包括双侧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及额叶扣带回灰质、额钳白质。采用系统自带的随机软件包,分别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及额叶灰质、白质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肌酸(Cr)浓度(以软件测量的波峰下面积为准),并以Cr为参照物,计算机自动完成NAA/Cr、Cho/Cr比值的计算。比较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代谢物差异,分析代谢物分布规律。搜集不同时期的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4-81岁,平均62.6岁。超急性期(6h)7例,急性期(6~24h)10例,亚急性早期(1~3d)8例,亚急性晚期(3~7d)5例。选取20例年龄匹配且无任何脑缺血症状及体征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二维多体素'H-MRS检查,测量并记录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边缘区、周围区及对侧镜像区的代谢物(NAA、Lac、Cho、Cr、Lac/NAA)含量,同时记录对照组相应脑区的代谢物含量。比较梗死对侧脑组织与对照组相应脑区脑组织代谢物含量差异及梗死侧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代谢物含量的差异。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年轻组相比,年长组额叶灰、白质、尾状核头、豆状核及背侧丘脑NAA均显著减低(P0.05),而额叶白质、尾状核头、豆状核及丘脑Cho明显升高(P0.05)。所有受检者的左侧额叶白质、尾状核头、豆状核及丘脑NAA、Cho均明显高于右侧(P0.05),双侧额叶灰质无明显差异。在所有解剖区域中,NAA/Cr于背侧丘脑最高,Cho/Cr于额叶白质最高。与健康成人相应脑区相比,梗死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NAA、Cho、Cr于梗死后各个时期均无显著变化(P0.05)。梗死中心区NAA于各梗死期相均较对侧镜像区显著减低(P0.001);边缘区NAA于超急性期较对侧镜像区轻度减低(P0.05),至急性期以后NAA水平进一步减低,与对侧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中心区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区NAA于各梗死期相均无显著减低(P0.05)。超急性期梗死中心区Lac明显高于边缘区、周围区(P0.05),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梗死中心区与边缘区Lac无显著差异(P0.05)。自超急性期至急性期,中心区和边缘区出现NAA减低及Lac峰的体素越来越多,至亚急性早期后变化不再显著。超急性期、急性期梗死灶中心区Lac/NAA明显高于边缘区(P0.05),至亚急性期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梗死中心区Cho于亚急性期显著减低(P0.05),Cr于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显著减低(P0.05),边缘区Cr于急性期呈一过性减低(P0.05)。 结论: 1.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脑组织代谢物浓度不同,老龄人群脑组织NAA含量减低,Cho含量升高。 2.健康成人不同解剖区域代谢物存在差异,右利手人群左侧大脑半球NAA、Cho含量高于右侧,从腹侧到背侧,NAA/Cr呈升高趋势,Cho/Cr呈减低趋势。 3.急性脑梗死后,梗死中心区于超急性期即出现NAA明显减低及明显Lac峰;边缘区于超急性期出现Lac峰、急性期NAA显著减低;周围区于超急性期Lac一过性升高、各期无NAA减低。 4.边缘区在急性期内存在IP,但随着梗死时间延长,梗死中心扩大,IP范围减小,至亚急性早期边缘区IP消失。 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死中心区与边缘区都是不均质的。 6.缺血脑组织的Cho、Cr水平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以Cho、Cr作为参照物计算代谢物比率并不可靠。 7.梗死对侧脑组织代谢物于梗死各期均无明显变化,可以作为参照物评价梗死侧代谢物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质子磁共振波谱 健康成人 急性脑梗死 基底节区 代谢物 不均质性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R445.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略语/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5
- 研究现状12-14
- 研究目的14-15
- 一、健康成人基底节区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15-27
- 1.1 对象和方法15-16
- 1.1.1 研究对象15
- 1.1.2 检查方法15-16
- 1.1.3 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16
- 1.1.4 统计学分析16
- 1.2 结果16-23
- 1.2.1 不同年龄组脑组织代谢物差异16-19
- 1.2.2 左、右侧别脑组织代谢物差异19-20
- 1.2.3 同一侧别不同解剖区域脑组织代谢物差异20-23
- 1.3 讨论23-26
- 1.3.1 ~1H-MRS的原理和常见代谢物共振峰及其临床意义23
- 1.3.2 不同年龄组脑组织代谢物差异23-24
- 1.3.3 不同解剖区域脑组织代谢物差异24-26
- 1.4 小结26-27
- 二、质子磁共振波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27-38
- 2.1 对象和方法27-28
- 2.1.1 研究对象27
- 2.1.2 入组标准27
- 2.1.3 检查方法27
- 2.1.4 图像处理及评级指标27-28
- 2.1.5 统计学分析28
- 2.2 结果28-33
- 2.2.1 脑梗死患者梗死对侧脑组织不同时期各代谢物与健康成人比较29-30
- 2.2.2 不同梗死时期病灶侧各兴趣区NAA的变化30
- 2.2.3 不同梗死时期病灶侧各兴趣区Lac的变化30-32
- 2.2.4 不同时期病灶侧各兴趣区Cho的变化32
- 2.2.5 不同时期病灶侧各兴趣区Cr的变化32-33
- 2.2.6 不同时期各兴趣区Lac/NAA值单因素方差分析33
- 2.3 讨论33-37
- 2.3.1 梗死后脑组织病生理变化33-34
- 2.3.2 脑梗死后各兴趣区代谢物变化过程34-35
- 2.3.3 ~1H-MRS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价值35-37
- 2.4 小结37-38
- 结论38-39
- 本研究创新点39-40
- 参考文献40-44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4-45
- 附录45-53
- 综述53-66
- 综述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克;余聪;郭大静;赵建农;陈维娟;;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2 莫昌期;谭彩姬;杨兴桂;区俊兴;李绍林;;~1H磁共振波谱在诊断超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06期
3 陈若伟;郑文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8年02期
4 王丽红;穆耀强;陈清威;郝玉喜;;~1H—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进展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07年10期
5 钟高贤;朱文珍;王伟;夏黎明;王承缘;杨波;潘邓记;姜亚平;;磁共振DWI、PWI和MRS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J];放射学实践;2006年06期
6 张玉梅,张宁,周筠,孙学进,王拥军;应用磁共振波谱观察脑卒中患者的脑内代谢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3期
7 YAMAKI Toshiaki;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normal human brain and glioma: a quantitive in vivo study[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5年15期
8 白旭,张云亭;急性脑梗死的~1HMRS[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01期
9 吴晓琰,程梅芬;脑梗死的磁共振波谱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5期
10 方虹,郭庆林,张贵祥,赵海涛,俞高龙,赵喜平,葛雅丽;正常人脑不同区域~1H磁共振波谱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696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69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