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时间窗后经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4:01

  本文关键词:时间窗后经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血管介入 颈动脉内灌注治疗 ADC rADC 神经功能评分


【摘要】:研究目的与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进程,脑卒中患病率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病例,其中绝大部分为缺血性卒中[1]。其极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导致国家、家庭及个人医疗支出大大增加。如何治疗脑梗死一直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攻关课题,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首选动静脉溶栓,而其多有治疗时间窗要求,如静脉溶栓的3-4.5小时之内以及动脉溶栓的6小时之内。之所以存在溶栓的时间窗限制原因之一就是时间窗后再通出现再灌注损伤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血管再通所带来的治疗效益,并且往往患者送到医院时都已失去溶栓机会,在时间窗外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广大医疗、科研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 常规的静脉治疗方法虽然简单,但药物往往是全身范围给药,最后到达靶细胞的药物浓度减少,,而通过目前成熟的血管介入手段已经能够达到准确的局部范围给药,如在肿瘤栓塞、化疗中应用的较多,而神经科领域常见的就是动脉溶栓及解除脑血管痉挛等方面。其它除颅内肿瘤外颅内动脉局部药物治疗应用较少。 能否通过血管介入颈内动脉局部给药方式在时间窗以外时段拯救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干预梗死预后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IP存在的时间最长可到24小时以内[2],而患者往往能够在这个时间段内到达医院救治,所以时间上收益病人大大增加。通过血管介入颈动脉局部给药使得药物迅速到达大脑,且在局部达到最大有效治疗浓度,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两个有利条件在理论上已给予了进一步探讨的强有力依据。 依达拉奉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神经保护剂在拯救IP减轻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减轻脑水肿及细胞损伤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且已被列入中国卒中防治指南脑梗死急性期用药。选取它作为我们实验的治疗药物是因为首先它明确的治疗效果,不需要我们再次论证,其次它在提高实验犬最后的存活率以便于后续观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犬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时间窗后局部颈内动脉治疗组及常规静脉治疗组对比,采用头颅影像学及神经功能评分的评价手段来观察两组治疗方式对于急性脑梗死预后干预情况,以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材料与方法: 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20只,随机分成动脉治疗组及静脉对照组。各组均首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别在术后3h、术后6h及术后30h时间点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随后测量实验犬缺血病灶侧及相对应健侧各具有代表性3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ly 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rADC),对比两组间差异。6h时间点扫描后动脉治疗组自留置的5F单弯导管注入依达拉奉,而静脉对照组以常规静脉输液方法给予依达拉奉输注,随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术后第2天、第3天及1周后实验犬神经功能评分。部分犬只1周后处死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所有组别各个时间点的病灶范围点ADC平均值均较对侧(正常侧)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中梗死中心(1标记)数值最低,边缘地带(3标记)其次,IP区域(5标记)最高。同一标记点在3h时数值最高,6h时数值其次,30h时数值达到最低。 3h、6h时间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r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0h时间点治疗组梗死中心位置(1标记)、治疗组边缘地带(3标记)与对照组相应位置比较ADC、rADC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IP区域(5标记)在30h时间点的ADC(519.68±57.03×10-6mm2/s)、 rADC(63.65±5.93%)值与对照组相应位置ADC(454.58±71.44×10-6mm2/s)、 rADC(57.24±7.40%)相比却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其ADC、rADC值均高于对照组。 病理学检查可见梗死区域呈白色,周围与正常组织分界较清晰,可见大量筛状软化灶,软化灶内细胞呈空泡样坏死,细胞核固缩,梗死灶内细胞结构消失,散在淋巴细胞侵润。梗死灶中心小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内皮紊乱,其内可见大量红细胞,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红细胞渗出。 治疗组在第2天、第3天、第7天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6.4±0.84、5.1±1.20、4.3±1.06,对照组为6.9±0.74、6.0±0.82、5.3±0.95。术后第2天、第3天各组实验犬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1周后差异性出现(P0.05),治疗组数值要低于对照组。 结论: 1、缺血病灶范围ADC值均较对侧明显降低,具有自病灶中心向外阶梯式升高特点,且随着时间推移ADC值降低更加明显。 2、经过术后6h时间点(即时间窗后)不同处理,治疗组中IP区域ADC、rADC值下降均较对照组缓慢,证明治疗组IP区域得到的保护要优于对照组。 3、术后第2天与第3天两组实验犬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性。术后1周,治疗组实验犬神经功能评分要低于对照组,总体恢复情况比对照组好。 4、在时间窗后,经颈动脉灌注治疗方式不失为一种改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有效 手段。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血管介入 颈动脉内灌注治疗 ADC rADC 神经功能评分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目录】:
  • 略缩语表4-5
  • Abstract5-9
  • 摘要9-12
  • 第一章 前言12-14
  • 第二章 时间窗后经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实验研究14-45
  • 2.1 材料和方法14-20
  • 2.2 结果20-41
  • 2.3 讨论41-45
  • 全文总结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文献综述 颈动脉内给药治疗48-62
  • 参考文献58-62
  • 附件62-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燕;杨佩钢;余琦;张春芳;朱红;杨鹏辉;刘恩岐;;自体血栓性家兔局部脑缺血性梗死模型的建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2 王露平;陈宏山;吴宇旋;蔡进中;于惠芳;窦永充;陈旭东;;普通家犬颈内动脉DSA及栓塞实验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年01期

3 郭云良;高焕民;李子祥;刘学军;杜芳;张睿;李琴;王涛;;对微球囊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猕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J];解剖学报;2008年06期

4 穆融融;李海涛;;建立多种脑缺血模型方法的讨论与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年05期

5 王强;张通;;非人灵长类动物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神经功能评价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6期

6 王棕可;胡跃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1年08期

7 吉玲;余茜;;猪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年02期

8 段婉莹;贾茜;马丽;;循证临床指南: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作用—一项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治疗和技术评估小组的报告[J];中国卒中杂志;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791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791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