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脑缺血CT评分策略制定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4:22

  本文关键词:急性脑缺血CT评分策略制定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缺血性脑卒中 脑沟裂池的改变 灰白质结构紊乱 豆状核边缘模糊 血管高密度征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完备直观的评分体制来评价早期脑缺血患者的首诊颅脑CT,探讨其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并且对早期脑缺血患者进行预测性诊断,从而识别出高危患者,在第一时间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方法:1前瞻性对2013年12月-2014年6月以首次出现类似脑缺血症状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的患者进行常规颅脑CT检查。患者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并且除外脑出血且未出现与此次病变有关的责任病灶,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在48小时内行常规MRI、DWI检查。2询问病史,在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后24小时内进行NIHSS评分,并且填写病例资料,按NIHSS评分将患者分组,NIHSS评分小于5分为小卒中组,NIHSS评分5-14分为中卒中组,NIHSS评分大于14分为大卒中组;评分小于5分表明患者有良好的预后,评分超过14分表明患者死亡和严重致残可能性大。3对符合要求的患者首诊颅脑CT及常规MRI、DWI检查,按照脑缺血CT诊断策略流程进行双盲诊断。以MRI、DWI是否发现急性梗死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且详细记录首诊颅脑CT是否出现以下早期征象:早期低密度影、脑沟裂池的改变、脑室结构的改变、灰白质结构紊乱、豆状核边缘模糊及血管高密度征,出现记为“1”,未出现记为“0”。4分析患者首诊颅脑CT中各个早期征象与最终MRI、DWI检查中是否出现急性梗死灶的关系,将早期脑缺血CT征象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早期征象,并进行主观评分。5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患者首诊颅脑CT得分与NIHSS评分得分相关性。6按照患者CT评分最终分值进行分组,将其中CT得分0-4分定为小卒中组,CT得分5-12分定为中卒中组,CT得分大于12分定为大卒中组。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将患者实际情况分为三组:A组为完全恢复;B组为不完全恢复但是可以独立生活;C组为死亡(脑梗死为直接死亡原因)或严重致残不能独立生活。7分别计算CT评分和NIHSS评分预测急性脑缺血患者3个月后病情发展结局的准确率,并通过配对χ2检验比较两者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 NIHSS评分小于5分的患者中DWI阳性者11人,DWI阴性者91人,A组82人,B组7人,C组0人;NIHSS评分在5-14分的患者中DWI阳性6人,DWI阴性58人,A组10人,B组41人,C组3人,NIHSS评分大于14分的患者中DWI阳性9人,DWI阴性0人,A组0人,B组0人,C组6人。其中NIHSS评分大于14分患者的CT评分均大于12分。2早期低密度影的灵敏度为39%,特异度为92.8%;脑沟裂池的改变的灵敏度为27.6%,特异度为96.9%;脑室结构改变的灵敏度为26.7%,特异度为80.4%;灰白质结构紊乱的灵敏度为45.8%,特异度为97.9%;豆状核边缘模糊的灵敏度为57.1%,特异度为99%;血管高密度征的灵敏度为39%,特异度为74%。3除脑室结构改变外,余早期脑缺血CT征象与最终出现急性梗死灶的关系中均进入危险模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系数分别为:早期低密度影1.72、脑沟裂池的改变1.89、灰白质结构紊乱1.70、豆状核边缘模糊1.72及相关区域血管高密度0.69,OR值分别为5.591、6.594、5.465、5.574、1.988。主观评分:脑室结构改变为1分,血管高密度征为2分,灰白质结构紊乱为3分,早期低密度及豆状核边界不清为4分,脑沟裂池的改变为5分。4早期脑缺血CT评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Rs=0.72,P=0.000。5早期脑缺血CT评分与患者3个月后病情实际结局符合率为78.5%,而NIHSS评分预测准确率为84.6%,配对χ2检验P=0.188,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者的一致性较好。结论:1大卒中患者的DWI阳性率明显高于小卒中患者,且相应CT评分较高。2豆状核边缘模糊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最高,早期脑缺血首诊颅脑CT中若出现该征象应高度怀疑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3早期脑缺血首诊颅脑CT中脑室结构的改变作为间接征象对诊断意义不大,早期低密度影,脑沟裂池的改变、灰白质结构紊乱、豆状核边缘模糊及血管高密度征可以对脑缺血进行预测性诊断,并给予临床医师一定的指导性提示,对于出现早期征象的患者,应留院观察。4对于急性脑缺血患者短期预测其病情发展,CT评分与NIHS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5早期脑缺血CT评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测脑缺血危险事件发生及对患者病情进行预测性诊断,CT评分小于5分者,患者在3个月预后良好,CT评分大于12分患者,患者在3个月预后很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脑沟裂池的改变 灰白质结构紊乱 豆状核边缘模糊 血管高密度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目录】:
  • 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缩写11-13
  • 前言13-14
  • 材料与方法14-16
  • 结果16-19
  • 附图19-24
  • 附表24-26
  • 讨论26-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综述 急性脑缺血发作及其影像学进展33-44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历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岩;刘怀军;杨冀萍;常向阳;;脑解剖微结构异常变化的CT与MRI比较研究对脑缺血的评估及预测[J];磁共振成像;2014年02期

2 吴凌峰;曹文峰;潘婕;谭丽;高幼奇;张昆南;吴晓牧;;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1期

3 孟令雷;孙学进;;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应用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1年05期

4 王兴斌;曹玉凡;李文勇;陈勇;李波;;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和MRI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21期

5 肖云华;吕富荣;吕发金;马秀华;肖智博;黄铀新;杨柳;潘静;;CT灌注成像诊断大鼠超急性脑梗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11期

6 韩辉;尹峰;朱静;綦书抑;;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判定[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6期

7 陈涓,刘银红,赵斌,周诚,杨正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4期

8 万业达,张云亭,刘松龄;不同MRI检查方法诊断早期脑缺血价值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6期

9 苏克江,王桂敏,于红;欧洲卒中促进会对卒中处理的建议——2003更新版[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2期

10 于炳新,吕传真;脑缺血半暗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820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820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