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14:10
本文关键词: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STEMI 急诊PCI 围术期 心衰 影响因素
【摘要】:研究目的: 回顾性分析227例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影响心衰发生的相关因素。 研究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因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诊于我院的患者227名。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58.86±11.55岁,其中男性180名,女性47名。详细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吸烟史。根据病例记录胸痛开始至PCI球囊扩张的时间(h),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前壁(包括广泛前壁),下壁。根据手术报告记录PCI术中血栓抽吸、术前及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回旋支,及是否同时合并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的情况。记录入院后PCI术前的静脉血常规所示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具体数值。根据PCI术后2小时内所行的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心电图比较并记录对应导联ST段回落(ST Resolution,STR)程度。ST段测量以TP段为等电位线,测量J点后40ms的ST段抬高幅度,选择心前导联中ST段抬高幅度最大的导联,根据PCI术后2h该导联ST段下降的比率,记录为STR≤50%与STR>50%。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室颤、室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记录PCI术后1周内心脏彩超所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LVEF≤45%定义为心衰组,LVEF大于45%定义为未心衰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单因素分析时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相关影响因素与LVEF之间的线性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与未心衰组相比,,心衰组平均年龄(61.08±12.62vs57.66±10.78)较大、平均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5.41±3.24vs4.41±2.80)较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前降支的比例(65%vs48%)较大、替罗非班使用的比例(24%vs38%)较小、术后即刻血流TIMI分级<3级的比例(11%vs3%)较大、白细胞计数(11.43±3.05vs10.48±3.02)较高,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心衰组相比,心衰组心肌梗死部位是前壁的比例(60%vs35%)较大、中性粒细胞比例(82.20±8.16vs73.58±13.45)较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8.66±4.13vs5.25±3.47)较高,且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PCI术后2小时内STR≤50%和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较长是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对影响心衰的计量资料如年龄、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示:年龄与LVEF的值呈负相关(r=-0.190,p=0.004)、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与LVEF的值近似负相关(r=-0.129,p=0.051)、白细胞计数与LVEF的值呈负相关(r=-0.134,p=0.044)、中性粒细胞比例与LVEF的值呈负相关(r=-0.355,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与LVEF的值呈负相关(r=-0.429,p<0.001)。与STR>50%组相比, STR≤50%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14%vs6%)较大,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STR≤50%和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是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 2.替罗非班的使用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的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PCI术后即刻血流TIMI分级3级、梗死部位是前壁、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前降支是影响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 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增高是影响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且与围术期左室射血分数有较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STEMI 急诊PCI 围术期 心衰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文献综述14-25
- 1. 年龄与 AMI 预后14-15
- 2. 糖尿病与 AMI 预后15
- 3.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 AMI 预后15-17
- 4. 无复流与 AMI 预后17-20
- 5. ST 段回落与心肌组织无复流及 AMI 预后20-22
- 6. 炎性细胞与 AMI 预后22-23
- 7. 小结23-25
-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25-28
- 2.1 研究对象25
- 2.2 入选与排除标准25
- 2.3 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 PCI25-26
- 2.4 研究方法26-27
- 2.5 统计方法27-28
- 第3章 研究结果28-35
- 第4章 讨论35-38
- 第5章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6
- 导师与作者简介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庆成;汪承炜;张向峰;潘桂华;;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1期
2 李晓刚;杨向军;;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J];临床荟萃;2009年03期
3 胡大一,李瑞杰,郭成军,郭晋萍,贾三庆,李田昌,商丽华;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5期
4 郭丽君;何立芸;高炜;;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820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8208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