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罪犯病变:一种新心电图表现研究
本文关键词: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罪犯病变:一种新心电图表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电图(ECG) 冠状动脉造影(cA) 冠状动脉疾病(CAD) 急性心肌梗死(AMI)
【摘要】:冠状动脉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而急性心梗是冠脉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背景:尽管冠脉造影是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金标准,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仍然是诊断急性心梗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前壁、侧壁还是下壁的梗死都会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导联的ST段或Q波改变。尽管诊断策略不断地发展,但心电图仍然在急性心梗的诊断上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电图是一种无创,便宜,简单,而有价值的操作方法。借此我们可给急诊室中所有胸痛或任何其他症状的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以判断患者否有心脏疾病。此外,在STEMI患者的急性期,心电图亦可提供关于具有病变风险的范围、心肌损害的程度、再灌注损伤以及梗死面积等等的有用信息。尽管目前基于指南的心电图标准,在决策以及优化启用导管室急诊PCI的方面仍然存在挑战。在影响治疗策略以及疾病管理上,心电图仍然是判断STEMI进展最重要的诊断工具。对于左前降支阻塞部位的早期预测是非常的必要的,因为越近段的阻塞预后越差。 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简化和加强先前公布的心电图标准,对于识别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的准确性。并创建一个新的简化和易于使用的算法,可以为急诊医师在日常实践中使用。 心电图早期和准确的识别梗死相关动脉,能够帮助预测具风险心肌的数量,并指导有关血运重建的紧迫性决策。 方法:纳入125例前壁心梗的病人,评估再灌注治疗之前心电图显示明显的ST段偏移常并且评估其与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梗塞的部位的关系。采用既往研究中评估前壁心梗中左前降支梗塞部位的心电图标准评估和选择病人。为了获取这些心电图标准,笔者对既往出版的判断前壁心梗患者左前降支梗塞部位的标准进行文献综述。然后采用这些标准收集前降支闭塞的病人。笔者对13篇文章以及心脏学教材进行综述,发现有34种标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和比较这些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预测价值。对照组由50个非急性心梗患者组成。 结果: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前的24种心电图标准中,在前壁心梗的患者中只有10种心电图标准伴有ST段偏差和出现或不同导联缺乏异常Q波。这些心电图标准比较P值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差异,即表示新的心电图表现形式在预测方面的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个方法较为新颖,便于操作,包括2个步骤:首先,闭塞的位置涉及S1和D1,第二,寻找闭塞分别与S1和D1的关系。这种方法通过区分是S1和D1近段还是远段开始,检查下壁导联是否存在ST段压低。 心电图鉴别左前降支堵塞水平:下壁导联(L11,111, AVF)ST段压低判断左前降支S1和D1P值0.05近段闭塞的敏感性为58.7%(95%CI:49.60%到69.10%),特异性为60%(95%CI:45.18%到73.59%)。这就意味着根据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可以判断闭塞部位在S1和D1近段,曲线下面积0.593。 一旦根据算法确定闭塞靠近S1和D1,我们能进一步分辨是靠近D1还是S1。随后分析若导联ST段偏移aVR+STdev V1-V60, S1近段闭塞的敏感性为93.33%(95%CI:81.71%到98.53%),特异性预测值为80%(95%CI:92.82%到100.00%),曲线下面积0.867,P0.05。aVR导联ST段抬高预测S1近段狭窄的敏感性为55.56%(95%CI:40.00%到70.35%),特异性为100%(95%CI:92.82%到100.00%),曲线下面积0.778,P0.05。V1导联ST段抬高2mm预测S1近段狭窄的敏感性为62.22%(95%CI:46.54%到76.22%),特异性为86%(95%CI:73.25%到94.16%).曲线下面积0.741,P0.05。 心电图表现为III导联ST段压低预测前降支D1近段的闭塞的敏感性61.9%(95%CI:45.64%到76.42%),特异性为60%(95%CI:45.18%到73.59%).曲线下面积0.610,p值0.05.心电图标准AVL导联ST抬高被考虑的的原因是它的敏感性达到47.62%,特异性90%,AUC0.688,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预测S1和D1远段闭塞的敏感性为90.91%(95%CI:75.64%to97.98%),特异性为60%(95%CI:45.18%to73.59%),曲线下面积是0.755,P值0.05。下壁导联无ST段压低意味着堵塞部位在S1、D1远段。V4-V6导联出现异常Q波预测S1远段闭塞的敏感性为50%(95%CI:26.06%到73.94%),特异性为80%(95%CI:66.28%到89.95%),曲线下面积是0.650,P值0.05。Ⅲ、aVF导联ST段抬高或无偏移预测D1远段闭塞的敏感性为46.67%(95%CI:21.34%到73.35%),特异性为90%(95%CI:78.17%到96.63%),曲线下面积0.683,P值0.05。aVL导联ST段压低预测D1远段闭塞的敏感性为66.67%(95%CI:38.41%到88.05%)特异性是74%(95%CI:59.65%到85.36%).曲线下面积0.703,P值0.05. 结论:这种基于不同导联ST段偏移以及判断Q波是否存在的,新颖、简化并易于使用的心电图标准。可使我们对于预测前降支闭塞的部位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前降支近段闭塞的预后差,我们建议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心电图(ECG) 冠状动脉造影(cA) 冠状动脉疾病(CAD) 急性心肌梗死(AMI)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2.22;R540.41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20
- List of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20-21
- Introduction21-25
- 1.1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EMI22-25
- 1.1.1 How to recognise anterior STEMI22-25
- Methods25-32
- 2.1 Study subjects and Methods25-30
- 2.2 Statistical analysis30-32
- Results32-50
- 3.1 Demography and clinical data33-34
- 3.2 Bar chart illustration of risk factors in the present study,in relation to Sex and Age of patient with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D_134-36
- 3.3 Bar chart illustration of risk factors in the present study in relation to Sex and Age of patient with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S_1D_136-38
- 3.4 Proximal LAD Occlusion38-47
- 3.4.1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38-41
- 3.4.2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 BUT DISTAL TO D_141-43
- 3.4.3 LAD Occlusion PROXIMAL D1 DISTAL S143-45
- 3.4.4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 & D_145-47
- 3.5 Distal LAD Occlusion47-50
- 3.5.1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S_147-48
- 3.5.2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D_148-49
- 3.5.3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S_1 D_149-50
- Discussion50-77
- 4.1 Evaluation of ECG criteria to predict proximal level of occlusion in the culprit artery50-68
- 4.1.1 LAD prox S_150-57
- 4.1.1.1 ∑ST↑aVR+V_(1-6)≥0~(16)50-51
- 4.1.1.2 ↑ST in lead AVR51-54
- 4.1.1.3 ↑ST in lead V_154-55
- 4.1.1.4 ↓ST V5~(10,17)55
- 4.1.1.5 Absence of Q in V_(4-6)~(22)55
- 4.1.1.6 cRBBB~(25)55-56
- 4.1.1.7 ↑ST V3R 1mm~(17)56-57
- 4.1.2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 But distal to D_157-58
- 4.1.3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D_1 but distal to S_158-61
- 4.1.4 LAD occlusion proximal to S_1 & D_161-68
- 4.1.4.1 ↓STⅡ,Ⅲ,aVF61-62
- 4.1.4.2 ST↑aVR62-63
- 4.1.4.3 ST↑aVL~(14,15,19,20,22,24,26,27)63-65
- 4.1.4.4 ST↑aVL>ST↑aVR65
- 4.1.4.5 ↓ST Ⅲ>ST↑Avl~(23)65-66
- 4.1.4.6 ∑ST↑(aVR+V_(1-6))≥0+0.5>↓ST Ⅲ,aVF>2.5mm~(16)66
- 4.1.4.7 Q aVL~(22)66-67
- 4.1.4.8 Abscence of Q V_(4-6)~(22)67-68
- 4.2 Evaluation of ECG criteria to predict Distal level of occlusion in the culprit artery68-71
- 4.2.1 ECG predictors of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S_168-69
- 4.2.2 ECG predictors of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D_169-70
- 4.2.3 LAD occlusion Distal to S_1 & D_170-71
- 4.2.3.1 Absence of ST ↓Ⅱ,Ⅲ,AVF~(18,25)70-71
- 4.2.3.2 Absence of ST ↓Ⅲ~(22)71
- 4.2.3.3 Q V_(4-6)~(22)71
- 4.3 Summary of Results71-77
- 4.3.1 The best ECG criteria obtained,in predicting site of the lesion in the LAD in AWMI72-77
- Conclusion77-78
- Study limitations78-79
- References79-84
- Literature review84-118
- Review References111-118
- Acknowledgement11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铭玉;王骏;王鸣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10期
2 沈晓丽;林赛梅;韩莉莉;赖力;陈点;王尧城;刘小晴;浦晓东;;高敏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23期
3 龚良庚;夏黎明;任海波;罗丹丹;喻思思;吴海龙;;MRI心功能参数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塑的评估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年11期
4 牟春平;王文凯;牟晓莉;林欧;陈昭伟;吴永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与血钾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11期
5 杜国有;黄国强;安辉;顾向明;彭明;黄阶胜;;超敏肌钙蛋白I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6 楼秋英;冯国和;张邢炜;胡侠翔;吴红斌;张伟;;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年01期
7 盛建龙;王晓晨;许邦龙;吴继雄;胡章乐;;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年04期
8 宇传华;崔芳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9 赵国兵;张霞;李贵超;马骏;;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4年05期
10 许尚文;董盼盼;陈自谦;钱根年;曹波;钟群;;前降支狭窄所致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的CT研究[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庚辰;;我国PM2.5污染现状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3环境污染及职业暴露与人类癌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董春花;张克忠;王开江;陈婷婷;马丽;;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重症心肌炎一例[A];面向基层心率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4年
3 邬堂春;;如何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来更好地理解职业健康损害?[A];第十三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4 古萍;;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单核细胞亚群与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丽;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梁家亮;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张东红;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食管癌不良预后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张丽华;抗血小板药物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变化趋势调查2001-2011[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李小林;糖脂代谢与冠心病患者PCI心肌损伤[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杨滔;心肌瘢痕化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外科治疗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苏亮;Fractalkine受体缺失通过防止αE-catenin表达下调减少心梗后心脏破裂的发生[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雷亚玲;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张昊鹏;蛙皮素促进内嗅皮层神经元GABA释放在抑制癫痫样活动中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福英;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形态、功能及同步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冯月男;欣通胶囊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血液流变学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史存芳;基于金磁微粒的心肌钙蛋白I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西北大学;2013年
4 张亮;H-FABP、IMA对OPCAB围术期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D];河北大学;2013年
5 齐鑫虹;104例左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王静砉;cTnI、H-FABP、IMA在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围手术期的变化[D];河北大学;2013年
7 董盼盼;冠状动脉狭窄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的CT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何家艳;可溶性Lox-1等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9 狄红彦;肝移植患者血清SR-B1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葛兰;基于DNA酶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新方法初探:中性粒细胞胞外核酸网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19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91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