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p11 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p11 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11 mRNA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PTSD患者19例(PTSD组),经历创伤事件但未发生PTSD的患者13例(非PTSD组),健康体检者19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p11 mRNA,以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病情,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11 mRNA表达与HAMA、HAMD、PCL-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TSD组、非PTSD组、对照组p1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5±0.920、0.911±1.474、-0.000±0.791,PTSD组、对照组分别与非PTSD组比较,P均0.05。PTSD组HAMA、HAMD、PCL-C评分分别为(21.63±7.79)、(25.11±8.56)、(55.84±6.35)分,非PTSD组分别为(10.31±6.22)、(13.00±9.88)、(31.77±5.09)分,两两比较,P均0.05。p11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299,P=0.033),与PCL-C评分呈负相关(r=-0.385,P=0.030),与HAMA评分无相关性(r=-0.233,P=0.111)。结论PTSD患者p11 mRNA表达降低,检测此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PTSD与非PTSD。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十二五”兵团医药卫生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2012BA023)
【分类号】:R749.5
【正文快照】: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1]。PTSD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很少超过6个月)[2]。目前,临床医生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实验室指标来帮助诊断PTSD。有学者认为,血液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社因;张福英;崔友民;孔凡存;房华;;解郁冲剂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5期
2 张健平;;神泰片与奥沙西泮联合治疗酒精所致焦虑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1期
3 王道俊;;针刺治疗癔性失语38例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7期
4 黄豹;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32例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郑家宏,程为力;黛力新与阿米替林治疗恶劣心境对照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任仲园;;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葛雪芬;李月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林勇;夏江明;;过量快克所致精神障碍2例[J];安徽医学;2009年10期
9 孙艳;孔晓明;汪艳丽;;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安徽医学;2010年10期
10 鲍风;项高波;程立仁;江幸福;李欢松;丁东;陈楠;成金民;;颅脑外伤精神障碍综合治疗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一;邢葆平;;针灸治疗产后焦虑症患者50例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晓娥;;精神疾病患者吞服异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闫少校;高冬芳;宋艳颖;张志玲;;八段锦锻炼对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及脂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曹延筠;;我院精神病住院患者镇静催眠药物应用的时点调查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郭小青;谌琦;王李雯;白晓英;董琳;张玉平;;中西医治疗肝郁痰热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煜蕙;王东耀;王开辉;;早期心理干预对预防官兵事故后应激障碍效果的追踪研究[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7 李鸿;张骏;羊惠锋;;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对肛周手术患者情绪的影响[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礼博;谢育南;黎群;李彩平;罗焕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裂症及抑郁症150例临床观察[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9 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俊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滨;坤宁安对围绝经期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林磊;基于MRI的大脑皮层形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黄亚辉;茶树种质间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差异及γ-氨基丁酸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郑梅竹;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夏桂选;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杨萌;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特征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朱祺仁;靳三针结合中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范春;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江;许昌市城乡居民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小明;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晓蕾;甘麦大枣汤抗焦虑作用及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姚丹;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T_3、T_4及TSH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芦金男;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文献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初钰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钱振宇;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宋蕾;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多种事件相关电位的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段永珂;社区老年失眠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宋喜;慢病毒介导的过表达GSK3β小鼠与抑郁障碍发生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2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3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4 王志阳;汤月芬;施慎逊;;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内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5 杨甫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5期
6 李琼;;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J];科技风;2008年01期
7 王海龙;陈斌;白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02期
8 黄静;吴悦维;;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10期
9 唐久来;吴德;;儿童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10 范一鸣;焦亭;宫瑞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测量[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1277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27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