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研究
本文选题:卒中 切入点:抑郁 出处:《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卒中组(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术)、抑郁组〔给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结合孤养〕和PSD组(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后给予CUMS结合孤养)。应激(CUMS)后第1、7、14、21天测量体质量,并行蔗糖水实验和旷野实验(OFT)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成功后行尼氏染色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TUNEL染色检测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浦肯野细胞激活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activated-caspase 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及PSD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体质量、糖水消耗比例、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均降低(P0.05);与卒中组比较,抑郁组、PSD组大鼠应激后第21天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抑郁组、PSD组均有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卒中组、抑郁组、PSD组浦肯野细胞activated-caspase 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率均高于假手术组,抑郁组、PSD组又高于卒中组(P0.05)。结论 PSD大鼠浦肯野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损伤,该损伤可能与PSD发病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rat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and to detect the apoptotic neurons. Methods 72 healthy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ham operation group (sham operation), stroke group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depression group received mild stimulation chronic unpredictable (CUMS) with solitary and group PS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reated with CUMS combined with solitary) stress. (CUMS) 1,7,14,21 days after measurement of body weight, sucrose water test and parallel field experiment (OFT) to observe the behavioral changes of rats. Rats were Nigeria Giemsa staining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changes, apoptosis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of rats were detected by TUNEL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method to detect the rat Purkinje cells activated caspase 3 (activated-ca Spase 3) express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stroke group, depression group and PSD group of rats after twenty-first body weight, sugar consumption ratio,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vertical movement decreased (P0.05); compared with the stroke group depression group, PSD group of rats after twenty-first days of above indexes were decreased (P0.05). Compared with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stroke group, depression group and PSD group were decrease or disappearance of Nissl bodies. The stroke group, depression group, PSD group and 3 activated-caspase the number of Purkinje cell apoptosis positive cells were higher than sham operation group, depression group, PS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stroke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D rat Purkinje cell apoptosis exists obvious damage, the damage may be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PSD.
【作者单位】: 辽宁医学院;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41050;8137146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022018)
【分类号】:R7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关丽英;许彩民;潘华珍;;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年11期
2 王振发;;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3 米彩卿;;脑卒中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8期
4 王雪;;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年06期
5 张哲;蒋国卿;吕静静;张会凯;王炯妹;范明月;;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23期
6 刘竞丽,李劲频,董为伟;电刺激小脑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3期
7 范明月;赵明;王炯妹;蒋国卿;;卒中后抑郁中西医发病机制的探讨[J];疑难病杂志;2011年12期
8 刘昊;王海涛;徐爱军;李世英;张晋霞;张蕊;;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凋亡增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8期
9 樊蔚虹;姚建平;赵文景;;柴胡疏肝散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有志,聂惠民,张德昌;柴地合方对慢性应激大鼠大脑前额皮质和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邵康;张长征;陈肖肖;;两种染色方法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显示效果的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刘海防;谢青;;内质网应激在肝细胞凋亡中的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4 张来军;认知功能障碍的遗传学基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贺立娟;王玉来;马玉峰;郭蓉娟;赵秀梅;李丹;杜雅薇;尹岭;;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大鼠行为学及血浆IL-6、TNF-α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年05期
6 谷成;贾玉洁;闵连秋;;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7 周海虹;陆lN;陈艳玲;朱红梅;王训;胡纪原;韩咏竹;;柴郁温胆汤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8 徐舒;陈合兵;李洪;张琪;蔡红兵;颜贤忠;吕志平;;“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9 赵博;贾玉民;时京珍;吴大梅;张小容;;抗郁散对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5-HT_(1A)R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8期
10 倪贵华;邵蓓;范红;;束缚应激对卒中后大鼠的影响及帕罗西汀的干预作用[J];重庆医学;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生;张红慧;王青云;;起搏器控制下的非全同神经元之间的同步问题[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Biochemical mechanism studies of venlafaxine by metabonomic method in rat model of depression[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军铭;;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递质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黄学宽;;电针“四关”穴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苏芬丽;高维;涂继莹;李焕德;;文拉法辛在抑郁症模型大鼠体内生化机制的代谢物组学研究[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黄世敬;;开心解郁汤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及体重的影响[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黄世敬;;开心解郁汤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及体重的影响[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黄世敬;王彦云;郑军;李多娇;潘菊华;;开心解郁方对血管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干预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杨君军;;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华德;金灵青;娄冉;;电针百会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霞;K-ATP通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孔辉;水通道蛋白4对成年CD1小鼠脑内神经再生的调节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王作为;具有认知能力的智能机器人行为学习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汲晨锋;芦笋多糖、芦笋皂苷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谢利;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孙大龙;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抑郁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尹愚;内源性光学成像及其图像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莹;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9 党永辉;腹外侧眶皮层参与抗伤害感受与情绪调节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10 纪孝伟;卒中后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及FGF-2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思情;鳅超科鱼类若干基因的进化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慧;肝郁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病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古州;衰老过程中视皮层神经元对图形刺激反应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脑机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翟德红;耦合神经元的放电行为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亚楠;年龄相关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及GDNF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茉弦;不同时期产前应激对大鼠子代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覃杨;咖啡因对鸡胚神经发育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李海峰;耐力运动、抗阻运动对衰老小鼠内质网应激介导的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李果;NR1基因敲除小鼠前额叶脑区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敏;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初探[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余华峰;脑梗死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附200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4年03期
2 郭亚,王胜利,刘森;中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3 陈宇;徐坚民;冯敢生;吴明祥;孙国平;李莹;龚静山;饶梓彬;陈文娇;;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的MRI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年06期
4 连卓;吴强;田可为;;柴胡疏肝散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09年01期
5 高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7年07期
6 宋磊;藤军放;;氟西汀早期干预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7 杨振玲;李秋芳;;路优泰联合骶管阻滞治疗情绪障碍伴前列腺炎的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8 邬俊福;;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19期
9 熊伟;;活血解郁汤配合赛乐特治疗卒中后抑郁32例[J];河南中医;2010年03期
10 姜国清;;青年人脑卒中后抑郁54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力三;汪洋;牟玉婷;胡婵艳;胡兴越;刘娜;陈炜;;文拉法辛对卒中后抑郁的预防作用及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静进;小儿孤独症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4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569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56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