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大鼠丘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蛋白的表达变化
本文选题:卒中 + 抑郁 ; 参考:《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丘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在P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和孤养方法造成PSD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丘脑BDNF和Trk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BDNF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和抑郁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rkB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脑卒中组和抑郁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2.12)个vs(41.22±11.91)个、(17.22±5.76)个和(33.67±8.32)个,P0.01]。结论 PSD大鼠丘脑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与PSD发病机制有相关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and its high affinity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PT-TrkB) in the thalamus of ra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and its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D. Methods Twenty-four adult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depression group, stroke group and model group with 6 rats in each group. The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as established by the method of thread embolization, and the animal model of PSD was induced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edium stress stimulation and solitary rearing.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TrkB immunoreactive cells in thalamus of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on the 29th day after modeling.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BDNF positive cells in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nd the expression of TrkB positive cells in m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stroke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9.00 卤2.12) vs(41.22 卤11.91) (17.22 卤5.76) and 33.67 卤8.32 (P0.01). Conclusion 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BDNF and its high affinity receptor TrkB protein in thalamus of PSD rats may be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PSD.
【作者单位】: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大理州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
【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2009ZC126M)
【分类号】:R7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云;;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20期
2 李云;彭春;郭旭;李永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丘脑组织中BNDF、Trk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年02期
3 马琪林;鲁丛霞;曲红丽;童绥君;毕敏;王拥军;廖晓凌;王伊龙;;丘脑不同区域梗死的神经心理学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进哲;赵文霞;段倩倩;王佩杰;杨小娇;;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意象对话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6期
2 李家言;黄增超;;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MRI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3 孔祥锋;张小宁;;左右两侧丘脑卒中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年22期
4 黄卫东;兰琳;罗慧芳;;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2期
5 朱佳隽;曹英川;马旭华;施京君;邓婷;张红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卒中后抑郁症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23期
6 何兴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舍曲林对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01期
7 刘卫斌;谢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卒中后抑郁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05期
8 夏贺南;韩成甫;;帕罗西汀缓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蒋慧刚;肖丽;张红霞;李九如;王骏阳;金坤林;程建华;邵蓓;;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和杏仁核脑源性生长因子-磷酸化酪氨酸激酶B表达以及行为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年02期
10 肖丽;邵蓓;蒋慧刚;金坤林;张红霞;王骏阳;李九如;;雌激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再生的剂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丽霞;miR-137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斌;Percheron动脉闭塞脑梗死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2 朱昱;脑梗死患者的情感淡漠及其与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关系[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3 朱延霞;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孔祥锋;丘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5 刘丹;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吉莉;周兰兰;;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06年07期
2 江秋虹;周兰兰;;卒中后抑郁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6年08期
3 赖红;曾亮;赵海花;高杰;王铁民;吕永利;;老龄大鼠海马结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改变[J];解剖学杂志;2005年06期
4 唐启盛,司银楚,裴清华,侯秀娟,罗斌,徐向青;颐脑解郁方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模型大鼠脑内GFAP、BDNF、bFGF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钟春玖,陈财栋,费国强,金莉蓉,洪震;急性双侧旁正中丘脑损害的诊断与MRI特征[J];中国临床医学;2005年02期
6 李云;;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20期
7 张红宇,杨巧莲,段建平;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1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8 李永秋,张昱,马建国;丘脑梗塞的临床与CT对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年03期
9 张通;孟家眉;项曼君;;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年02期
10 龙洁,刘永珍,蔡焯基,柴滨,陆菁菁,贺佳丽,任艳萍;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芳,李光来;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2 何丰;徐红波;胡子成;孙后超;冯裕星;牟君;谢鹏;;卒中后抑郁[J];医学教育探索;2010年12期
3 刘力!100080,冯应棠!100080,张慧英!100080;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4 吴恺!100730,胡夏生!100730,王作伟!100730,王占胜;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卒中后抑郁[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5 邵国富,程丰,包仕尧;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年01期
6 邓诗梅,杨辉,陈兴洲;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双盲治疗试验[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7 刘钺,胡园,朱仁祥;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8 宋孚霞;邢晓明;;卒中后抑郁3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4年04期
9 周宏珍,周春兰,夏纯,王晓艳,邓瑛瑛;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与健康指导[J];广东医学;2005年04期
10 刘惠芹;;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S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瑞友;王莉;李吉柱;赵丽霞;毛德军;;卒中后抑郁患者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田亮;叶祥明;李厥宝;刘晓林;周亮;;卒中后抑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晓钢;汤蕙;王放;杨平;;卒中后抑郁与生物电治疗[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惠红;;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吴湘;;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6 林代华;张志s,
本文编号:1833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83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