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静息态EEG前后部脑电活动
本文选题:抑郁症 + 静息态EEG ; 参考:《智能系统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抑郁症病人静息态EEG存在左右脑半球神经电活动强度不对称的现象。分析了抑郁症的大脑前后部脑电信号不对称性的变化,并在正常组、抑郁症未用药组和抑郁症用药组三组被试中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首先将静息态EEG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的EEG信号转换为频域的相关信息。将频域划分频带,导出各个频带各个通道的电压密度后,用电压密度值计算比较脑前后部神经电活动的相对强弱。结果发现正常人脑前部神经电活动强于脑后部,抑郁症未用药病人脑前部神经电活动弱于脑后部。用药的抑郁症病人脑前后部神经电活动的相对强弱有所改善。该结论有助于基于生物标记的抑郁症自动诊断和和治疗效果预测。
[Abstract]: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e intensity of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is asymmetrical in resting EEG. The asymmetry changes of EEG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were analyz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 untreated group and the depressive medication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he EEG in the rest state is firstly transformed into the FFTT, and the EEG signal in the time domain is converted in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fter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divided into frequency bands and the voltage density of each channel is derived,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i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voltage density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normal human brain was stronger tha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and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depressive patients was weaker tha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neuroelectric activity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 was improved in depress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drugs. This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automa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based on biomarker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WIC研究院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助项目(2013DFA321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7234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资助项目
【分类号】:R749.4;R741.0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雷;杨萌;韩卓;周仁来;崔红;;额叶EEG偏侧化预测情绪灵活性[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年06期
2 王春方;张力新;刘爽;孙长城;王勇军;赵欣;綦宏志;周鹏;万柏坤;杜金刚;明东;;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DFA)的脑卒中后抑郁症静息脑电特征提取与识别[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玉霞;趋近—抑制气质类型幼儿的坚持性特点[D];浙江大学;2013年
2 黎源;基于脑电的功能网络非线性构建和统计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刘梓莹;微博互动中消费情绪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4 张建英;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曙,欧红霞,张宁;强迫症状对抑郁症影响79例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孙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0年13期
3 赵晋华,林祥通,江开达,昂秋青,施慎逊,薛方平;抑郁症的基础与认知激活脑血流灌注异常类型[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4 余海鹰,崔庶,王宏,汪广剑,张理义,陈方斌,高志勤,范庆祝,高柏良;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1期
5 关恒永,武浩然;抑郁症死亡尸体解剖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6 赵菊丛,徐虹;反复发作抑郁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7 童亚芳;护士对癌症病人抑郁症的认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1期
8 霍平,郑红光,孙丽丽,徐晓丽,程显山;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过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特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10 李洪荣;自杀在抑郁症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预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4 孙淑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西跃;齐延昭;;中药百合理郁汤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钮富荣;;单次发作抑郁症的五年随访[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丁坚伟;;失眠门诊与抑郁症[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10 许学明;陈统献;汤义平;;封闭与开放管理抑郁症患者生活满意度对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逍遥;抑郁症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3 ;抑郁症康复需要他人关怀[N];保健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华;警报抑郁症日益增多[N];北京社会报;2005年
5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记者 任一 采写;给心灵安个家[N];重庆日报;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症的咽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早报记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万抑郁症患者[N];东方早报;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症状改善后还要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黄光;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N];广东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首发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释传根;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牟君;抑郁症的脑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海;青岛市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巧艳;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和心理干预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栋;抑郁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毕涌;抑郁症皮肤交感反应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俊娟;综合医院门诊对抑郁症识别和处理的对照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预合并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抑郁症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93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3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