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模糊情境下决策能力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本文选题:强迫症 + 决策 ; 参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在模糊情境下的决策能力及自我监控能力。方法:28例强迫症患者接受爱荷华博弈测验(the revised Iowa Gambling Task,IGT),同时利用Neuroscan 64导脑电仪追踪记录其事件相关电位,并与28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结果:(1)IGT总净得分对照组高于强迫症组,组别效应显著(F=4.15,P=0.047);强迫症组在block4上的净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3,P=0.048),block5(P=0.067)和block6(P=0.052)上得分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强迫症组FRN原始波(F=4.782,P=0.033)和差异波(输-赢)(F=4.022,P=0.05)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反馈相关脑区活动异常。结论:模糊情境下,强迫症的决策能力及自我监控能力受损;负性反馈后,其自上而下的自我调整能力降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and self-monitoring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n fuzzy context. Methods Twenty eight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ceived the revised Iowa Gambling TaskIGT test, and their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by Neuroscan 64 electroencephalograph and compared with 28 normal controls. Results the total net score of block4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and the net score on block4 in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amplitudes of FRN original wave FN 4.782 P0. 033) and differential wave (F0. 022% P0. 05)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activity of brain regions related to feedback was abnormal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Conclusi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has impaired ability of decision making and self-monitoring under fuzzy situation, and its ability of self-adjustment from top to bottom is decreased after negative feedback.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基金】: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项目(编号:XJ20153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招标项目(SK2016A0489)
【分类号】:R74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东山;强迫症的机制与治疗──读者来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2 周娟,张宁;强迫症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2期
3 刘盈,李鸣杲,丁宝坤,金魁和,王玉,李晓东;强迫症与活性氧自由基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4期
4 梁海翔,李刚;对强迫症的再认识[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5 郭慧荣;强迫症的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4期
7 王振,江三多,肖泽萍;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8 白战生,高志勤,何建忠;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3期
9 郭慧荣,肖泽萍,张海音;强迫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3期
10 何天香;1例强迫症伴焦虑抑郁病人的治疗[J];中国校医;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统;;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谢明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进展[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旺信;;大学生强迫症15例门诊治疗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4 唐卫东;李培芬;王瑛;;门诊强迫症咨询者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远岭;;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梁炜;张迎黎;吕路线;;强迫症治疗前后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雪梅;崔东红;王振;范青;徐海婷;仇剑];陈珏;张海音;江开达;肖泽萍;;中国汉族早发性强迫症是独立的强迫症亚型[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符卫仙;蒋泽宇;;非难治性强迫症和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特征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金艺峰;;烦恼的“全爸爸”——1例强迫症治疗体会[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史梅芳;;强迫症治疗的案例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玉菊;患强迫症后切莫急“刹车”[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罗玉菊;强迫症者最忌“急刹车”[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 姚剑锋;竞争日趋激烈白领易患强迫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4 牧野;过分追求完美会加重强迫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鲍鹏山;道德强迫症[N];光明日报;2013年
6 乔文心;信息收集强迫症[N];青岛日报;2013年
7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商学硕士 美国卡多索法学院博士 胡果威;购物强迫症[N];消费日报;2014年
8 文文;高学历年轻女性最易患强迫症[N];广东科技报;2005年
9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杨司佼;“怪病”原是强迫症[N];湖南科技报;2006年
10 胡德荣;“专职蛋白”归位可望治疗强迫症[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媛;Slitrk家族及BDNF基因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占世坤;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对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干预措施[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金凤;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荣梅;三例强迫症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12年
3 单筱雯;氟伏沙明联合认知—应对疗法对强迫症疗效及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刘洁;中国汉族群体神经肽S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5 陈茜;强迫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6 靳红;强迫症道德厌恶与生理厌恶的ERP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胡思思;焦虑认同法对强迫症的疗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丛金芝;中国汉族人群SLC1A1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9 马天雪;国内强迫症心理治疗效果的元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萌;强迫症个案治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7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4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