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关系的系统评价
本文选题:抑郁症 + C-反应蛋白 ; 参考:《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和临床人群中血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使用Cochrane Library、Pub Med、Web of knowledg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和筛选抑郁症CRP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日期至2013年10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纳入文献共13篇,其中抑郁患者2 779例,正常对照人群6 189例。结果显示男性、女性及总抑郁人群血液CRP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总人群WMD=0.32(95%CI=0.13~0.51,P=0.000);男性人群WMD=0.33(95%CI=-0.02~0.69,P=0.070);女性人群WMD=0.29(95%CI=0.06~0.52,P=0.020)。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液CRP水平明显增高,对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 level and depression in community and clinical population. Methods: using Cochrane Library of knowledg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Wanfang database and Weipu Chinese sci-tech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earch and screen the CRP level of depression. The search date is up to October 2013. Afte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Met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Review manager 5.0 software. Results 13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including 2 779 depressive patients and 6 189 normal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lood CRP of male, female and total depresse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WMD0.32 ~ 95%, WMD0.130.51 ~ 0.51 ~ 0.000, WMD0.3395% CI-0.02 ~ -0.69 ~ (9) P0. 070, and female WMD0.2995CII 0.060.52 ~ 0. 020 ~ 0. 020.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CRP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9CB918302)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万祥;唐任光;黎海妮;廖建红;刘金莲;韩龙;;婴幼儿肺炎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及血糖水平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6期
2 杨坤,张中兴,谢光荣,王长虹,汤艳清,刘光亚;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和锌水平值得关注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舒;林渝峰;李霞;;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2 储昕;陈茜;董慧;徐军;于克;;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抑郁症患者中表达关系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3 常勇;叶华容;叶方立;;胶质瘤发病风险与手机使用的系统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9期
4 唐亚梅;周利君;刘勇;秦立新;;抑郁症患者血清CRP、CER、Hcy和Anti-CCP抗体的浓度变化[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9期
5 花巍;尹立群;步怀恩;靳英辉;王泓午;窦昊颖;;CDKAL1基因rs7756992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Meta分析[J];天津医药;2013年03期
6 毛燕;张国荣;;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张雄;金粉淑;张立国;陈瑞雪;赵金慧;王雁楠;王恩富;姜振东;;白介素12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易患性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36期
8 孙继红;陈博;佟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J];山东医药;2013年47期
9 王军;董卫国;郭绪峰;季梦遥;;EGF6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Meta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年02期
10 雷震;江虹;尹世平;丁娟;潘芳;;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水平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JIE;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应用模式动物研究Chd7基因功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程安一;《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张敏;电针和“宁心健脾”中药对慢性应激模型鼠HPA轴-GR-NMDAR通路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魏宏文;运动抗抑郁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6 富文俊;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HPA轴负反馈功能及GR、NR亚型调节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郭秋平;百合的质量研究及抗抑郁作用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邓厚波;慢性肝损伤合并应激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养肝解郁颗粒干预作用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彭云丽;慢性应激诱发抑郁行为的炎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宋洪涛;慢性应激对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管内皮的影响及电针的干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少文;特定频率电针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刘蓓蓓;调肝化瘀通络法联用SSRIs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SD)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3 胡欣妍;舒肝解郁饮对抑郁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4 于千;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雌激素水平及海马形态学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聪;针刺治疗抑郁症(肝气郁结证)疗效及症候改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阮毅燕;Tourette综合征儿童链球菌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吴大方;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情绪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吴俊生;舒肝解郁饮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和锌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9 吴元坪;电针干预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组织Bcl-2和GAP-43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肖渊;甘草苷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伊长英;刘兴莉;杨春;;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年03期
2 刘淑梅,钟文伟,范吴强;肺炎患儿空腹血糖变化的临床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年04期
3 曾敬波,黄文清;快速CRP与WBC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3期
4 黄江义;唐任光;覃羽华;廖锡华;廖书鸿;;小儿急性腹泻时血清CRP和ES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朴桂花;丁晓燕;丁旭;;C-反应蛋白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临床价值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1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品,洪丽,赵燕民;抑郁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徐曙,欧红霞,张宁;强迫症状对抑郁症影响79例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孙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0年13期
4 赵晋华,林祥通,江开达,昂秋青,施慎逊,薛方平;抑郁症的基础与认知激活脑血流灌注异常类型[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5 余海鹰,崔庶,王宏,汪广剑,张理义,陈方斌,高志勤,范庆祝,高柏良;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1期
6 关恒永,武浩然;抑郁症死亡尸体解剖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7 赵菊丛,徐虹;反复发作抑郁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8 霍平,郑红光,孙丽丽,徐晓丽,程显山;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过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特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10 李洪荣;自杀在抑郁症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预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4 孙淑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西跃;齐延昭;;中药百合理郁汤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钮富荣;;单次发作抑郁症的五年随访[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丁坚伟;;失眠门诊与抑郁症[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许学明;陈统献;汤义平;;封闭与开放管理抑郁症患者生活满意度对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杜秀丽;李均林;张晓阳;;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袁勇贵;;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2 ;抑郁症康复需要他人关怀[N];保健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华;警报抑郁症日益增多[N];北京社会报;2005年
4 早报记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万抑郁症患者[N];东方早报;2005年
5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症状改善后还要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黄光;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N];广东科技报;2000年
7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8 罗小年;抑郁症需早期发现[N];健康报;2005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九成抑郁症患者未获治疗[N];健康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我们到底应怎样远离抑郁症?[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首发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释传根;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牟君;抑郁症的脑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海;青岛市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巧艳;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和心理干预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栋;抑郁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毕涌;抑郁症皮肤交感反应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俊娟;综合医院门诊对抑郁症识别和处理的对照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预合并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抑郁症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988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8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