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分析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22:35

  本文选题:社会支持 + 乐观 ; 参考:《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希望、乐观和自我效能变量是否存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关系。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骨科病房,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收集201例骨科患者的人口学情况、社会支持、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信息。结果骨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0.45%,其总均分为(30.87±10.44)分。无论在何种性别下,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变量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解释变异度为5.4%,中介变量乐观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贡献率为17.2%。经中介效应检验,乐观变量其路径c,a,b系数均显著,c′系数没有显著性,乐观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和希望暂未发现有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对骨科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关系,可以作为预防其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TSD in orthopaedic inpatients, and to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 to January 2014, 201 cases of orthopedic patients in orthopedic wards were collecte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social support, optimism, hope, self-efficac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orthopedic patients was 10.45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30.87 卤10.44. Regardless of gender,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hope. The four variabl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TSD, the variance of social support to PTSD was 5.4,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intermediate variable optimism to PTSD was 17.2%. According to the test of intermediary effect,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optimistic variables is not significant, but optimism play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role, but self-efficacy and hope are not found to be mediating.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orthopedic patients. Optimism, as an intermediate variable, can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
【分类号】:R74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策;王文霞;钱胜;林崇光;王瑶;;应对效能在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09期

2 范方;耿富磊;张岚;朱清;;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12期

3 杨艳杰;张媛媛;乔正学;邱晓惠;杨秀贤;王琳;;地震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新春;周宵;毋梦薇;陈杰灵;赵献梓;;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05期

2 郭骏成;田志良;郭敏;李蒙勇威;王小丹;高允锁;蒋湘玲;符林梅;黄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居民心理应激影响因素调查[J];海南医学;2016年17期

3 郭轶;李雪晶;黄新英;钟婵;;抑郁症患者应对效能在中庸思维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6年01期

4 肖晓辉;刘华;巨佳;陈学彬;蔡曦光;雷丰丰;;支气管哮喘儿童父母抑郁、焦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年03期

5 杨彦川;范方;蔡柔娜;彭婷;黄蓉;蒋玉露;;初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一项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6期

6 李仁莉;戴艳;林崇德;伍新春;;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心理复原力的预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6期

7 郑璐璐;魏青;邓晶;;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创伤后压力反应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8 叶艳;范方;陈世键;张烨;龙可;唐凯晴;王鹤;;心理弹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钢化效应和敏化效应[J];心理科学;2014年06期

9 杨眉;;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居民社会支持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11期

10 李洋;董晓梅;彭琳;张思恒;叶云凤;叶泽兵;田军章;王声ng;;儿童及青少年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4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树德;;地震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共病[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6期

2 范方;柳武妹;郑裕鸿;崔苗苗;;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3 王波;王安辉;承海;肖丹;尼春萍;邵中军;柯涛;姜建辉;闫永平;;地震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9期

4 赵玉芳;赵守良;;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5 王相兰;陶炯;温盛霖;甘照宇;李雷俊;郑俩荣;单鸿;张晋碚;;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本;张凤阁;王丽萍;于振剑;王长奇;王思臣;郭印川;徐广明;岳玲梅;苗丽玲;马文有;姜涛;张朝新;王馨;牛俊红;;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6期

7 郭素然;辛自强;耿柳娜;;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袁立新;林娜;江晓娜;;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5年03期

1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冈,刘金凤;癌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2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3 孙晓春,喻剑峰,余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4期

4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6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7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8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9 张克让,徐勇,刘中国,杨辉,宋丽萍,薛云珍,卢莉,彭超英,车志强,武海涛,原天岗,冯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和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10 孙萍;王兴荣;;1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1993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993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7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