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7-17 01:34
【摘要】: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以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量表为研究工具,对907名13-19岁的青少年进行集体问卷测查。结果:1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的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子依恋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母子依恋主要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父子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eer attachment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Methods: using Spence Children anxiety scal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cale and Peer attachment scale as the research tools, 907 adolescents aged 13 to 19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group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anxiety symptoms of adolescents,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 2 Peer attachment played a complete role in mediating between maternal and child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 anxiety. In the father-son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 anxiety play a part of the intermediary role. Conclusion: maternal and child attachment can indirectly affect the anxiety symptoms of adolescents mainly through peer attachment. Father and son attachment ca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anxiety symptoms of adolescents,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 anxiety symptoms of adolescents through peer attachment.
【作者单位】: 临沂大学费县分校;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2013JG325)
【分类号】:R749.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2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3 胡明;郑磊;夏强;邓艳霞;胡国清;孙振球;;湖南省中学生焦虑情绪现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4 赵金霞;朱彩琴;;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安勤;;浅谈大一新生的心理失落与调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钟慧;李晓驷;李泽爱;董毅;王克明;马曙辉;陶领知;;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甘乐;;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意义[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郭光胜;;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才智;2011年04期

7 任爱娟;;试论中学艺术生的管理技巧[J];才智;2012年03期

8 李春风;郑岩;;浅析教师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9 雷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动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10 陈佳;曾富生;陈瑶;孙强;张海燕;;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莉;;基于语料库的初中学生词语偏误现象考察[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左利平;;构建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模式——基于健康家庭特质的相关研究[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姝琼;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海垒;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镜秋;网络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玲;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曲;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数学水平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晶;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连勇;初中思想品德课友爱意识培养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树娟;外来务工与城市普通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气质、父亲教养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雪芬;初中生自尊、自我表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世艳;高中生《生活与哲学》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谢为民,王爱婷;影响中学生健康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5期

3 谭晖,储海宝,袁仁曦;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4 陈丽君;程利国;钟佑洁;;中学生家庭朋友依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5期

5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6 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7 方晓义;母亲依恋、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03期

8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10 苏虹,王保金,陈卉鸣,程慧,张秀军,朱越友,王敏,王计争;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薇;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道德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09期

2 李涛 ,郑晓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其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3 孟秀红;陶芳标;黄朝辉;胡传来;万宇辉;;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08期

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于青少年可以打破贫困和不平等的循环[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04期

5 梅轶;邵阳;乔屹;谢斌;黄乐萍;;暴力违法青少年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水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6 刘文;毛晶晶;;青少年浪漫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7 汪向东,高岚,马弘,松田宣子,新福尚隆;中日青少年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年02期

8 魏晶晶;网络看上去并非很美[J];健康大视野;2000年04期

9 马迎华;青少年与暴力[J];心理与健康;2002年10期

10 刘文利;;美国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8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俊彦;;共识与展望:对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的简要总结[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4 ;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0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5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黎陆昕;;关于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的探讨——“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讨会纪要[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后记[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8 安国启;;“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新突破[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9 ;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10 ;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安全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

2 沈衍;网络时代青少年成长问题探讨[N];常州日报;2009年

3 记者 周庄;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N];徐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萍;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成立[N];长白山日报;2010年

5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万勇;德国:监管自律保护青少年[N];法制日报;2012年

6 罗云川;怎样帮助青少年把握网络“双刃剑”[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李建华;我省青少年互联网络发展计划启动[N];河南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廖鸿翔 雷宾建 黄新彦;青少年健康上网:防上瘾 勿“乱”看[N];通信信息报;2005年

9 解永孚 作者单位:团市委;开创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新局面[N];鞍山日报 ;2006年

10 沈祖芸;上海发布《青少年发展“十一五”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龙丽达;青少年罪错行为分析与矫治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芳兵;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雄;青春期与性[D];上海大学;2006年

5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曲淑华;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8 常淑敏;青少年暴力犯罪:危险因素与发展资源的作用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菲;城市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社区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卢阳;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洁;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理论架构及其上海演绎[D];复旦大学;2009年

4 高晓龙;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闪勇;基于治理视野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赵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超;蒙汉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海英;指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冯金平;青少年生活管理策略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包克冰;中国和马来西亚青少年依恋的比较[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28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128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