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型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21:14
【摘要】:目的:对抑郁障碍的四种认知理论模型(综合认知模型、线性中介模型、病因模型及症状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进一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功能失调性态度、负性自动思维与抑郁症状的作用关系,为抑郁障碍的预防和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193例,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Ⅱ)进行筛选(评分≥14分)。并完成一般情况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p0.05。结果:(1)不同性别BDI-Ⅱ总分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2.142,p=0.035),女性评分为(31.092±11.350)分,男性评分为(27.677±10.698)分。(2)负性生活事件得分、BDI-Ⅱ总分、ATQ总分、DAS总分两两之间比较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四种认知模型的拟合度均较好,综合认知模型的拟合指数为GFI=0.993、CFI=0.993、NFI=0.986、RMSEA=0.069、IFI=0.993、TLI=0.979,线性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GFI=0.988、CFI=0.990、NFI=0.973、RMSEA=0.055、IFI=0.990、TLI=0.979,病因模型的拟合指数为GFI=0.995、CFI=1.000、NFI=0.989、RMSEA=0.000、IFI=1.000、TLI=1.000,症状模型的拟合指数为GFI=0.982、CFI=0.976、NFI=0.960、RMSEA=0.085、IFI=0.976、TLI=0.952。综合认知模型中负性生活事件与功能失调性态度交互作用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33(p0.05),负性自动思维到抑郁症状的路径系数为0.66(p0.05)。线性中介模型中负性生活事件到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24(p0.05),功能失调性态度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48(p0.05),负性自动思维到抑郁症状的路径系数为0.66(p0.05)。病因模型中负性生活事件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11(p0.05)。功能失调性态度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46(p0.05),负性自动思维到抑郁症状的路径系数为0.66(p0.05)。症状模型中负性生活事件到抑郁症状的路径系数为0.22(p0.05),抑郁症状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66(p0.05),负性自动思维到功能失调性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48(p0.05)。结论:(1)抑郁症状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较男性得分高。(2)根据模型拟合指数及路径系数判断,除病因模型(负性生活事件到负性自动思维的路径系数为0.11,p0.05),综合认知模型、线性中介模型、症状模型在该人群中均适用。(3)负性自动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功能失调性态度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负性自动思维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功能失调性态度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负性自动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抑郁症状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负性自动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
【图文】:

曲线,认知模型,交互作用


箭头表示假定一个变量(起点)对另一个变量(终点)的直接影响;个变量之间的双箭头(曲线)表示假定两个变量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系,但这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具有相关关系。模型建立后,所有参数须从样本数据加以估计,,需要对模型进行两方面的评价,即:①模中的参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模型整体拟合程度的评价。本研利用 Amos17.0 将数据分别载入综合认知模型、线性中介模型、病模型、症状模型,模型中包含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路径关系。结果下:4.1 抑郁的综合认知模型(图 1)

路径图,认知模型,路径图,交互作用


图 2 综合认知模型路径图解(×代表交互作用,***P<0.001)4.2 抑郁的线性中介模型(图 3)该模型通过 Amos17.0 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抑郁的线性中介模型拟合度结果如下(表 6,各拟合指数均已达到标准,GFI=0.988、CFI=0.990、NFI=0.973、RMSEA=0.055、IFI=0.990、TLI=0.979)。图 3 线性中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济宁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印杭;;难治性与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的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15年05期

2 黄国权;王海宝;徐丽艳;汪建文;李小虎;余永强;;抑郁症情绪记忆中尾状核激活性别相关差异的fMRI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年09期

3 张丽欣;;抑郁症性别差异的成因及研究进展[J];校园心理;2014年03期

4 曹衍淼;王美萍;曹丛;陈光辉;张文新;;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5 范飞燕;;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和应付方式调查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12期

6 龚慧;江沛;李焕德;;抑郁症临床表现与治疗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7 崔丽霞;史光远;张玉静;于园;;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12年11期

8 黄国权;余永强;王海宝;;抑郁症性别差异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4期

9 曹杨;刘长辉;吴枫;孔令韬;;首发未用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刺激量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翟金国;陈敏;赵靖平;国效峰;苏中华;王克勤;;山东省抑郁障碍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2608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08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