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2 13:35
【摘要】: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兴趣减退、情感低落、快感缺乏、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7%,终生患病率约为16%。抑郁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抑郁发作的病理生理(包括炎性细胞因子、神经递质代谢、神经肽、神经内分泌、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目的采用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首发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探讨差异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在抑郁发作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收集10例首发未用药女性抑郁症患者(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IV)与10例女性健康对照者,进行DSM 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经肘正中静脉采集研究对象的清晨(7:00-9:00 AM)空腹EDTA抗凝血液5ml,1500g离心15分钟,收集血浆保存于-80℃;采用同位素内标质谱技术精确测定血浆中42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应用AB公司代谢组学分析软件MarkerViewTM1.1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两个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P0.05记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血浆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中游离亮氨酸(Ala)、苯丙氨酸(Phe)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血浆极性中性氨基酸中游离甲硫氨酸(Met)、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含量无差异;非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抑郁症患者的血浆游离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降低(P0.05)。 结论抑郁发作可能与血浆游离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甲硫氨酸(Met)、色氨酸(Trp)、酪氨酸(Tyr)、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显著降低,及由此而致的代谢产物紊乱相关;抑郁发作可能是一个“时程依赖性—系统失衡”的过程,研究者应熟悉抑郁发作的各种特征,以抑郁发作的病程作为时间轴,从多角度、多学科入手,观察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探讨抑郁发作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图文】:

流程图,标记检测,试剂盒,流程


图 1 iTRAQ 试剂盒标记检测流程Fig 1 The Flow chart of iTRAQ KitS/MS 检测流动相 A:在 1L 烧瓶中依次加入 500mL Milli-Q 水,0μL 改性剂 B(七氟乙酸),震荡混匀后,加 Milli-Q 专用容器,,标记配制时间。流动相 B:在 500uL 烧瓶中依次加入 200mL 乙腈,0.5m性剂 B(七氟乙酸),震荡混匀后,加乙腈至 500m器,标记配制时间。动相 A、B 与 HPLC 连接,接上 Amino Acid Analysis (A系统。

氨基酸,正缬氨酸,质控,异亮氨酸


图 2 44 种氨基酸的总离子图Fig 2 Shows the Separation of the 45 Amino Acid表 2 质控氨基酸回收率Tab 2 The Recovery rate of Quality control amino acids氨基酸 抑郁组 对照正缬氨酸 78.40±7.16 79.85±12.42正异亮氨酸 100±0 100±0arkerViewTM1.1 软件主成分分析对照组(C),抑郁组( D)组的组间比较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分离,D 组)中 D038 点离散,往 C 组(正常组)偏离,D 组中 D006 点离散,可能会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基础医学[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1992年01期

2 唐超;;肝泡球蚴病时血浆游离氨基酸系谱的变化[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年03期

3 陶岳多,朱颖,王翎,王光杰,蒋滢,黄美英;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改变[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2年02期

4 孙自敏,胡平,潘理明,王祖贻;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检测[J];白血病;1994年02期

5 郭江宏,沈建宏,宗尧庆;中风后抑郁症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6 张颖;张爱伦;;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付德香;;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症状特征分析[J];西南军医;2009年04期

8 胡斌;;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J];江西医药;2010年01期

9 邵静;张文华;;解郁熄风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伴抑郁症27例[J];中医杂志;2010年03期

10 吉中孚;抑郁症的维持治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4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7 梁月竹;儿童也会患抑郁症[N];健康报;2006年

8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消化道疾病常与抑郁症为伍[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法律学者 羽戈;官员抑郁何来[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李节;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子成;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3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安艳;云南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及其家庭、学校因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5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沈珏;抑郁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值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陆崇;乳腺癌抑郁症调查及疏肝解郁法干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秦桂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10 丁芳;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3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693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