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及其药物作用筛选平台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0-07-13 20:16
【摘要】: 基于精神分裂症的谷氨酸功能紊乱假说,研究者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非竞争性受体拮抗剂MK801(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稀亚氨马来酸或地卓西平马来酸盐)作用于实验小鼠,观察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移动加快(hyperlocomotion)和刻板性动作(stereotypy),建立了可用仪器测定的两项量化指标。根据作用于近交系BALB/c小鼠的MK801的剂量优化结果,用0.6mg/kg体重的MK801剂量初步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并用近交系C57BL/6小鼠成功重复了上述实验;进一步用系列剂量的MK801作用于远交群ICR小鼠,同样也诱发了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奥氮平(olanzapine)作用于已建立的精神分裂症BALB/c小鼠模型和C57BL/6小鼠模型,结果表明利培酮和奥氮平能显著地抑制两品系模型小鼠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实验结果证明:用MK801诱导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实验小鼠模型是可行的。 研究者利用已建立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从神经肽类物质中筛选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通过用4种阿片受体拮抗剂(GNTI、nor-Binaltorphimine、CTOP和Naltrexone)所做的实验,发现κ型受体拮抗剂GNTI具有潜在的抗精神分裂症效应。 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的研究中,研究者第一次把谷氨酸能神经通路、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和阿片受体通路在整体动物水平上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谷氨酸能神经通路、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和阿片受体通路有可能均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749.3
本文编号:275392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74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永利,林玉梅,何志辉,李耀先,王惠丽,孙兆锡,杜怀森,高正堂;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SP含量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2 管瀚俊,戴今,朱兴族;富马酸奎的平在动物模型中的非典型抗精神病作用(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0年03期
3 姜佐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年02期
4 司天梅,舒良;地卓西平马来酸盐动物行为模型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753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539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