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氟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20:28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组由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患,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间接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因其慢性病程、症状多样和高复发率,使得其治疗面对许多挑战,治疗难度较大,有些人会终身不愈。军事环境中的应激事件更多,发生更频繁,高发的应激障碍轻则会耽误部队的日常训练,重则会严重损失战斗力,导致战事失败。如何有效地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成为临床和军事精神病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对PTSD的治疗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但治疗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缓解PTSD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合会(WFSBP)推荐为治疗的一线用药,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报道。但迄今为止,都主要是将药物作为PTSD的治疗手段,而如何进行预防性药物干预研究仅见极少量文献报道。 在既往实验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多种模拟PTSD应激的动物模型,但都难以完整模拟动物在环境刺激下做出增强的(高警觉)和减弱的(躲避和情感麻木)两种类临床PTSD症状反应。目前单次延长应激模型(SPS)由于能够较好的模拟PTSD的临床表现及长时间保持SPS应激引起的症状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型能通过行为学方法,如: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实验、旷场实验(Open-field,OF)、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等观察大鼠的焦虑、恐惧反应、运动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本研究从制备类临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模型入手,探讨在应激后模型大鼠还未出现PTSD症状时早期预防性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预防PTSD发生的可能性。为临床防治PTSD的发生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1.制备合理的、应激动物行为表现与临床PTSD症状拟合度高且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 2.评价在创伤性应激后早期预防性给予氟西汀对大鼠探究行为,恐惧、焦虑反应,运动能力,空间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氟西汀早期干预对PTSD的预防作用。 方法: 1. PTSD动物模型的建立: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n =12),单次延长应激组(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n =12),分组当天完成SPS组单次延长应激。实验方法:将大鼠束缚2小时,接着将其放入23-25度水温的强迫游泳池中强迫游泳20分钟,休息15分钟后乙醚麻醉至其失去知觉。然后将大鼠置于通风处至自然苏醒,放回饲养笼自由进食进水不受打扰饲养14天。第15天在OF和EPM中测试两组大鼠的探究行为,恐惧、焦虑反应;第16天在MWM中测量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评价应激模型的有效性。 2.单次延长应激后早期给予不同剂量氟西汀干预对大鼠行为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单次延长应激组(SPS);氟西汀单纯给药组(F,不给予单次延长应激,仅给予氟西汀3mg/kg/d);氟西汀小剂量组(F1,给予单次延长应激和氟西汀3mg/kg/d);氟西汀大剂量组(F2,给予单次延长应激和氟西汀10mg/kg/d);每组各8只。实验方法同1。 结果: 1.大鼠经单次延长应激后对其行为能力及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单次延长应激后,在旷场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PS组大鼠5分钟内水平活动距离、中央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单次延长应激后,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PS组大鼠的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次延长应激后,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PS组大鼠的上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靶象限花费时间百分比和穿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单次延长应激后早期给予不同剂量氟西汀干预对大鼠行为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在旷场试验中:F组仅给予氟西汀未影响其在OF中的行为。与SPS组相比,F1、F2组大鼠水平活动路程及中央活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1、F2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F组给予氟西汀未影响其在EPM中的行为。与SPS组相比,F1、F2组大鼠开臂进入次数的百分比和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组、F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MWM水迷宫实验中: F组给予氟西汀未影响其在MWM中的学习记忆能力。与SPS组相比在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中F1、F2组大鼠上台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PS组相比在水迷宫的空间探索实验中F1、F2组大鼠在靶象限花费时间百分比与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F1组、F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1.单次延长应激条件下,动物的空间认知能力下降,焦虑、恐惧情绪增加,探究行为抑制、呆滞。上述指标均表现出单次延长应激较好的诱发了动物多种PTSD样精神和行为异常表现,显示本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研究PTSD发病机制及药理机制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2.给予两种不同剂量氟西汀干预均能够有效减轻PTSD动物模型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恐惧情绪及探究行为的抑制、呆滞;提高动物在Morris水迷宫中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两种不同剂量氟西汀干预效果无显著差异性。不进行单次延长应激,单纯给予氟西汀动物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Morris水迷宫中的行为无异常。说明氟西汀对动物行为无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鑫;姚一民;张聪;陈施展;陈一平;任翔;;玉树地震31例伤残藏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2 何树德;陈晓清;;地震情景再现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3 廖国建;;氟西汀联合伊托必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6期

4 李红;任开文;;喹硫平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9期

5 胡凤明;方进;;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对比[J];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7期

6 赵静波;侯艳飞;杨雪岭;;大学生虐待经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7 李立;张秀;;氟西汀联合布斯哌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1期

8 罗勇;;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82例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9 肖一妙;吕长波;;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4期

10 唐文豪;;他达拉非和氟西汀治疗早泄的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柱;刘又宁;郝峰英;;氟西汀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0例报告[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2 罗和春;沈渔(惃);Uriel Halbriech;孟凡强;赵学英;梁炜;谭春香;韩毳;周东丰;刘平;;电针治疗重症抑郁的疗效——随机分组、安慰剂、氟西汀双盲对照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赵学英;孟凡强;梁炜;罗和春;;电针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赵学英;孟凡强;梁炜;罗和春;;电针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应益飞;叶剑辉;;度洛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观察[A];2011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桂冠;蒋耀娟;;氟西汀片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李海燕;周东丰;罗和春;;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孙成亮;刘继红;王少刚;邓荣进;杨为民;叶章群;李家贵;;氟西汀 帕罗西汀 氯丙米嗪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A];中南六省性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伯泉;;氟西汀在治疗非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研究[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静;张慧芳;刘向阳;;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比较分析[A];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社临床心身疾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朱园园 译;阿戈美拉汀治疗成人严重抑郁症优于氟西汀[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与治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9·11”十年后美国人仍“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张伦;抗抑郁良药氟西汀[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张伦;氟西汀市场前景广阔[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陶春祥;氟西汀的临床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氟西汀市场潜力巨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9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氟西汀:礼来的“看家”品种[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福中;雌二醇和氟西汀对抑郁症大鼠模型行为及5-羟色胺递质系统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姬仲;氟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离体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4 王莹;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刘德祥;氟西汀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释放及其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灿;抑郁模型大鼠再次急性及慢性应激后海马细胞支架的改变[D];武汉大学;2010年

7 郭兴杰;氟西汀与去甲氟西汀的分析方法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8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益阳;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袁锡球;氟西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疗效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瑶;灾后中学生灾难暴露、控制感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姜薇;氟西汀的手性拆分及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邢月梅;临沂市院前急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6 梁瑞媚;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赵彬;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8 陈倩倩;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宋端铱;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10 冯学敏;抗抑郁药氟西汀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3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53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