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帕金森病痴呆和Alzheimer病的相关性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和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中老年最常见的两种神经变性疾病。PD在临床症状上与AD有很大的重叠性,在PD病人中可产生某些认知功能的损害甚至发展为痴呆,称为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而AD在病程中也常出现帕金森综合症的表现。既往认为PDD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痴呆,但近年来病理研究显示PDD患者的大脑皮层中具有AD样病理改变,从而建议根据病理将PDD分为皮质下型、AD型与路易体(Lewy body)型。对于PDD与AD的确切关系,究竟是伴发还是神经变性病不同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PD患者与AD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神经心理学测评,研究PD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PDD与AD在病程演变中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二者神经心理学特征的异同点。针对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研究PDD与A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CBS基因844ins68两种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探讨Hcy及代谢酶基因在PDD与AD发病中的作用。同时还从功能影像角度,通过探讨大脑葡萄糖代谢状况,间接了解两种痴呆中神经元病变的部位及程度,进一步阐明二者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方法: (1)对336例PD患者详细的病史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结合临床并应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检查,112例AD患者进行了锥体外系症状(EPS)调查,并对AD、PDD、PD与对照组各60例进行了执行功能检查,包括言语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A、Stroop字色干扰测验与画钟测验(CDT)。 (2)采用PCR、PCR-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02例散发型AD(sAD)、81例PDD、133例PD与105例对照组进行MTHFR C677T、CBS844ins68、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并各选取30例进行血浆Hcy和血清叶酸、VitB_(12)的检测,分析Hcy、叶酸、VitB_(12)与AD、PDD的关系,对认知功能及运动障碍的影响。 (3)对21例AD、20例PDD、8例PD患者进行静息状态下的~(18)F-FDG PET脑显像,图像结果采用视觉分析法和SPM分析法进行处理,对大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应用~(18)F-FDG PET脑显像对其他神经变性性痴呆,包括DLB、FTD、PSP及CBD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结果: (1) PDD的发生率为30.36%,认知功能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幻觉程度、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AD患者中EPS的发生率为29.51%,危险因素为年龄与AD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DD的发生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AD的发生受遗传及血管因素的影响较大。 (2) PDD记忆力的损害轻于AD,视空间结构功能和执行功能障碍重于AD,幻觉发生率明显高于AD,并且在非痴呆PD患者已出现注意力减低和视空间、执行功能的损害。在各项执行功能测试工具中,CDT、连线测验及词语流畅性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早期发现非痴呆PD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而Stoop字色干扰测验特异性较高,有助于区别PDD与AD。 (3) AD、PDD和非痴呆PD患者的MTHFR C677T各基因型分布及T等位基因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CBS基因844ins68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中为罕见突变。CBS844ins68、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AD、PDD、P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与sAD的发生密切相关,为A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是不携带者的2.7倍。ε4等位基因携带与P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与PDD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风险为2.6倍,PD患者中ε4等位基因携带发病风险为不携带者的2.1倍。MTHFR基因677T可能与ApoEε4协同作用影响AD、PDD的发病。 (4) sAD及PD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血清叶酸、VitB_(12)水平降低。sAD及PD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浆Hcy水平呈负相关,与叶酸和VitB_(12)水平无关。PD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与叶酸和VitB_(12)水平无关。 (5) A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颞项联合皮质区、额叶皮质、楔前叶及扣带回后部等部位。迟发性AD患者代谢减低的范围较早发性AD局限,尤其在额叶皮质,且程度也相对较轻。中、重度AD患者较轻度AD患者的颞顶联合皮质区、额叶皮质rCMRglc减低程度明显,重度AD出现丘脑、基底节等皮质下神经核团的代谢减低。 (6)非痴呆PD患者仅表现为双侧顶叶后部皮质代谢减低,PDD患者双侧颞顶联合皮质区、额叶、枕叶皮质及基底节、丘脑等部位代谢减低。将PDD按临床症状分为幻觉组和记忆障碍组,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发现幻觉组顶枕叶皮质代谢减低尤为显著,而记忆障碍组颞顶联合区皮质、楔前叶代谢明显减低。 (7) DLB患者代谢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枕叶、顶叶后部、颞叶、额叶皮质、扣带回及基底节、丘脑等部位,以双侧颞顶枕叶联合区皮质为著,额叶受累较轻。FTD患者双侧额叶、顶上小叶、扣带回前部,右侧颞极、岛叶以及皮质下神经核团代谢减低,以额叶为著。PSP患者代谢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额叶、扣带回,中脑及丘脑、基底节。CBD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对侧顶叶、额叶、扣带回及丘脑、基底节的葡萄糖代谢减低。 结论: (1) PD与AD在临床症状上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大约30%的患者可同时具有痴呆和EPS。PDD记忆力的损害轻于AD,视空间结构功能和执行功能障碍重于AD,幻觉发生率明显高于AD。 (2)血浆Hcy水平增高可能是sAD及PDD的危险因素,并且与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程度相关。CBS基因844ins68、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sAD、PD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是sAD、PDD的危险因素。MTHFR基因677T可能与ApoEε4协同作用影响AD、PDD的发病。 (3) A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颞顶联合皮质区、额叶、楔前叶及扣带回后部等部位。额叶皮质病变程度是区分轻度AD与中、重度AD的标志,重度AD出现丘脑、基底节等皮质下神经核团的代谢减低。 (4) PDD患者双侧额叶、颞项联合皮质区、枕叶皮质及基底节、丘脑等部位代谢减低,提示PDD既存在皮质下性痴呆又存在皮质性痴呆。以幻觉为主要症状,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顶枕叶皮质代谢减低尤为显著,类似于DLB代谢特点;以记忆障碍为主、病情进展较慢者类似于AD患者,以颞顶联合区皮质、楔前叶代谢减低为著。 (5) DLB患者以双侧枕叶皮质代谢减低而区别于AD,但与PDD不易鉴别。FTD患者以额叶皮质代谢减低为著。PSP患者主要以双侧额叶、中脑及双侧丘脑、基底节代谢减低而区别于其他神经变性性痴呆。CBD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对侧额叶、顶叶皮质及丘脑、基底节的葡萄糖代谢减低,病变呈高度的不对称性。~(18)F-FDGPET在神经变性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SPM分析是可靠有效的图像分析工具。 总之,PDD不仅仅存在皮质下性痴呆,而且存在明显的皮质性痴呆。PDD与AD在发病机制、神经病理、神经递质代谢、临床症状、神经心理学特征等多方面即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环境、代谢、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PDD的发生更具复杂性,临床表现多样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49.1
【图文】: 100bP一244bp图2一1助。百基因尸C尺扩增产物电泳图 M:DL2000DN八Marker如。万基因PCI{扩增产物(244bp)d9﨏250bp 100bP19肠P图2一2刀77办认,基因邵厂刀尸CR扩增产物电泳图 M:1)12000DNAMar挽r:l一理:刀了了夺刃基因邵厂刀PCR扩增产物(198}〕p)
助
184bPPPPbbb 055000 22Jl.图2一3之万5基因.剑石二s甜PCR扩增产物M为 SObpDNA1adderMarker;1、2:杂合型(及/I:184,252卜)p):3、月:无突变纯合型(夕巾:184bp)200bP一 100bP一80bP一60bP一40bP一昙丢碧召72bp48bp38bP35bp图2一吸/J户。万基因尸CR产物酶切后电泳图M为 ZOlopDNAladderM二rker;1:£习勺(91,8:3,72,48,2:/父/4(91,7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生力;;老人手抖未必是帕金森病[J];大家健康;2010年08期
2 ;庆祝北京医院帕金森病与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及中心简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6期
3 王豪;;帕金森病:中医调治分七型(上)[J];家庭医学;2011年04期
4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6期
5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6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7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年03期
8 刘治军;;补铁过量真能引发帕金森病吗?[J];保健医苑;2011年08期
9 ;第19届国际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大会通知[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7期
10 谭日旭;;可能阻止帕金森病恶化的新药[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雒晓东;孙玉芝;;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研究[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刘波;陈俊;刘岘;龙玉;陈志光;李宁娜;;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帕金森病脑默认状态网络[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于向东;孟庆刚;赵国华;陈彪;;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概况[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海娜;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张颖;孙亚娟;张医之;;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明珠;刘振国;干静;陈伟;;恩他卡朋添加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波动的系统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捷;;选择性丘脑腹外侧核及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随访观察[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捷;;选择性丘脑腹外侧核及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随访观察[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马云枝;李社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60例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马启明;杜连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2例临床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唐澍;赵桂萍;赵玉宾;;帕金森病眼球跟踪试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段文利;走出中国式老年痴呆干预之路[N];健康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张乐;帕金森病遭遇“克星”[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斌;帮你认识帕金森病(一)[N];中国老年报;2003年
4 记者 叶平生 通讯员 肖颂华;帕金森病患者 最好多喝茶水[N];广州日报;2004年
5 ;怎样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康复[N];家庭医生报;2005年
6 何玉华;帕金森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N];文汇报;2003年
7 新华;南京启用“细胞刀”治疗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0年
8 记者 马艳玲 曹玉祥;帕金森病要早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跨越古今中西 追寻疾病之源[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林寒;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刚;帕金森病和癌症相关蛋白DJ-1在自噬和线粒体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陈冬;帕金森病相关蛋白Parkin对自噬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帕金森模型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涛;普利醇抗帕金森病的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5 陈宏;没食子酰基-β-右旋葡萄糖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洪雁;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7 刘韬;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早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赵晓萍;帕金森病的易患基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杨莉芹;治疗帕金森病的不同药物对多巴胺能系统的影响以及对PC12细胞的体外干预[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敏;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永;针刺督脉学对帕金森病小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谷丽梅;血清泌乳素水平与帕金森病痴呆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张红英;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孙启英;GBA基因突变与中国人群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薇;应用电生理技术评价帕金森病的自主神经功能及运动单位数目[D];苏州大学;2004年
6 吴镇U
本文编号:2770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77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