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病理及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7:4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持续性脑血流下降后大鼠行为学,病理学的改变及不同脑区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探讨慢性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以进一步阐明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利用Morris 水迷宫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记忆功能;通过HE 染色,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1 个月、2 个月、4 个月)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痴呆鼠脑组织中细胞骨架蛋白主要成分MAP-2及NF200 的经时变化情况。 结果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各实验组大鼠从术后1 个月即出现明显的记忆功能障碍,至4 个月时记忆功能障碍仍持续存在;病理学研究发现随着脑血流量持续下降,额、颞叶皮质经历了从锥体细胞水肿、缺血、凝固性坏死到变性、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变化过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从最初的缺血、水肿的改变逐渐发展为严重脱失、基质疏松、微空泡形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皮质、海马及皮质下白质细胞骨架蛋白MAP-2 和NF200 表达的阳性信号面积密度随着慢性低灌注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但1 个月时的改变提示为可逆性损伤。 结论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可导致大鼠出现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可导致大鼠额、颞叶皮质锥体细胞进行性脱失伴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区锥体细胞严重脱失伴基质疏松、微空泡形成;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致细胞骨架蛋白MAP-2 和NF200 的改变在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R749.16
【部分图文】:

锥体细胞,细胞质,对照组,附图


附图 1 对照组额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核大,染色浅,细胞质丰富。附图 2 1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多个锥体细胞出现缺血性改变。附图 3 2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多个锥体细胞固缩、脱失,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附图 4 4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严重脱失伴细胞固缩、坏死,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锥体细胞,缺血性,实验组,附图


附图 1 对照组额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核大,染色浅,细胞质丰富。附图 2 1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多个锥体细胞出现缺血性改变。附图 3 2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多个锥体细胞固缩、脱失,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附图 4 4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严重脱失伴细胞固缩、坏死,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锥体细胞,固缩,实验组,附图


附图 3 2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多个锥体细胞固缩、脱失,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附图 4 4 个月实验组额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严重脱失伴细胞固缩、坏死,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附图 5 对照组颞叶皮质(HE ×20) 附图 6 1 个月实验组颞叶皮质(HE×20):锥体细胞缺血性改变,呈三角形,顶树突延长 ,胞核浓染 。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海宁;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288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