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慢性应激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06-28 00:12

  本文关键词:慢性应激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突触可塑性的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境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应激是抑郁症的明显促发因素。目前,在国内外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学研究中,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模型被广泛应用。多巴胺能系统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巴胺受体中D1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可以反转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CUS)所导致的多巴胺水平的降低,并且可以改善由此而造成的小鼠的行为绝望。眶额叶皮层(orbital frontal cortex,OFC)是前额叶主要亚区之一,其在情绪和复杂行为等高级脑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抑郁发生时眶额叶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传递功能明显下调,应激使大鼠眶额叶谷氨酸水平显著增高,抑郁大鼠前额皮质的NR2B亚基表达明显升高。可见,多巴胺D1受体与谷氨酸及其离子型受体的功能活动与应激性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但是,眶额叶内多巴胺及其D1受体在抑郁发生中的作用,以及D1受体是否通过抑制谷氨酸的升高,并影响谷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的表达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为证实这一问题,本研究建立CUMS抑郁动物模型,眶额叶内微量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2,3,4,5-tetrahydro-7,8-dihydroxy-1-phenyl-1H-3-benzazepine)和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7-chloro-3-methyl-1-phenyl-1,2,4,5-tetrahydro-3-benzazepin-8-ol)等,通过动物行为学测试,在体电生理测定眶额叶区突触后场电位,并结合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WB)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DA1受体、NR2B受体表达变化,以及多巴胺水平和谷氨酸水平变化,从而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大鼠眶额叶区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变化以及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与谷氨酸及其NR2B受体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体重和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率相比,CUMS组大鼠体重增长率显著降低(P0.01),糖水偏爱和旷场实验结果显示CUMS组大鼠的糖水偏爱率、修饰得分、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 2、Western blot和HPLC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UMS组大鼠眶额叶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其D1型受体表达降低(P0.05);谷氨酸含量升高(P0.01),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P0.01)。 3、CUMS大鼠眶额叶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后,体重增长率明显上升,与单纯CUMS大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注射SKF38393后明显改善了CUMS引起的各种抑郁样行为。行为学测试数据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CUMS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CUMS组相比,眶额叶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使眶额叶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NMDA受体的NR2B亚基表达也有所降低(P0.01)。 4、正常大鼠眶额叶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则表现出与CUMS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升高(P0.01),NR2B受体亚基也明显上调(P0.05)。 5、在体电生理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CUMS组大鼠诱导(long-term depressionLTD)后的突触后场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fEPSP)幅度显著降低(P0.01);而注射SKF38393能明显增强CUMS大鼠诱导LTD后的fEPSP的变化幅度,且与正常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SCH23390大鼠诱导LTD后的fEPSP幅度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弱(P0.01),而与CUMS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引起眶额叶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使眶额叶谷氨酸过量释放,NMDA受体NR2B过表达,谷氨酸能突触功能可塑性降低,导致抑郁发生。眶额叶微量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通过抑制应激导致的眶额叶谷氨酸过量释放及NMDA受体NR2B过表达,提高谷氨酸能突触功能可塑性,从而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
【关键词】: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 眶额叶 多巴胺D1受体 突触可塑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Q517;R749.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缩略词表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7
  • 1 抑郁症及其类型11-19
  • 1.1 抑郁症的社会现状11
  • 1.2 常见的抑郁分型11-12
  • 1.3 抑郁症发生机制假说12-19
  • 2 应激与抑郁症19
  • 3 眶额叶与抑郁症19-21
  • 4 神经可塑性与抑郁症21-22
  • 5 抗抑郁症研究的现状和前景22
  • 6 CUMS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机制22-25
  • 6.1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22-23
  • 6.2 评价指标23-25
  • 7 选题依据和意义25-27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27-41
  • 1 材料和方法27-33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27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27-28
  • 1.3 实验方法28-30
  • 1.4 体重测量30
  • 1.5 行为学观察30-31
  • 1.6 Western blot实验31
  • 1.7 HPLC实验31-32
  • 1.7.1 谷氨酸测定31
  • 1.7.2 多巴胺测定31-32
  • 1.8 突触后电位测定32-33
  • 1.9 数据处理33
  • 2 实验结果33-41
  • 2.1 体重变化33
  • 2.2 行为学结果33-36
  • 2.3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结果36-37
  • 2.4 大鼠眶额叶DAR1、NR2B表达变化37-39
  • 2.5 电生理结果39-41
  • 第三部分 讨论41-45
  • 第四部分 总结45-47
  • 参考文献47-57
  • 致谢57-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洪波;;丙咪嗪的抗抑郁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6年03期

2 李鹤展,贾福军;甲状腺激素与抑郁症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3 赵玮琳;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的研究近况[J];广西医学;2000年03期

4 许委娟;许毅;;抑郁症与神经可塑性[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5 李晓秋,许晶;阿米替林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大脑皮层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2年04期

6 高海青;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J];山东医药;2001年18期

7 高霄飞,王雪琦,何成,路长林;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夏军,叶慧,周义成,张景峰,夏黎明,王承缘;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9 韩晓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在慢性应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J];医学综述;2006年02期

10 韦铁民,曾春来,陈礼平,王苏英,李珊,陈群英;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J];高血压杂志;2003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慢性应激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突触可塑性的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491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